梁忠勇:谁来拯救中国中小企业?
2011年的中国中小企业面临历史未有的多重压力。这让人为其难过和伤心,实际上,最重要的还是“缺钱”。珠三角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利率已上浮三至七成,但仍然是杯水车薪,民间借贷成本更是飙升到月息7~9分左右,部分年化贷款利率高达100%,资金链断裂正成为压倒中小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虽然中小企业并未如外界传言的那样出现“倒闭潮”,但它们的生存环境变得严峻也是不争的事实。有报道说,小企业仍然在顽强生存,积极经营。
对比“31省区市上半年GDP22.7万亿元”,小企业的“垂死挣扎”更显得凄凉。从来只有增长的GDP、CPI、成品油,难道给不了中小企业一个生存空间?
中小企业的“顽强生存”到底经历着怎样的涅槃,有谁会在乎吗?或许这只是小企业主的事。他们在抱怨:原材料成本上涨快,招不到人,贷不到款,还用不上电。很多小企业已经不敢接大单,怕给不了货,赔钱。
中小企业事关我国居民收入增长、就业和社会稳定,更关系我国整体商业环境优劣,毕竟在这样一个大国,能够生存并赚钱的不能仅仅是央企或是垄断企业。
目前,我国有中小企业1000多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创造了60%的GDP,实现了国家税收总额的50%。中小企业税不少交,为什么贷款总是没有份?为什么不能按纳税额的一定比例借给钱?国家几万亿的钱主要投向“铁公基”,为什么不能拿一部分钱扶持中小企业,每个中小企业多用1个人就可以解决1000多万人的就业。
如果大批中小企业的亏损是我国经济转型“必然付出的代价”,那么这样的代价未免也太大了。让人纠结的一个事实是,融资难成为了压倒中小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相比无法左右的“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资金问题应该更容易解决。
国家已经明确银行要扶持中小企业,但实际上得到贷款的中小企业少之又少。中小企业要想从银行贷款,必须有厂房作抵押,一些租厂房进行生产的企业,基本贷不到款。
对于银行而言,贷款给中小企业没什么好处,风险更大,不如贷给有保障的国企。银行只在意自己的“旱涝保收”,以保证“最赚钱银行”名副其实。银行到底是行政的还是市场的,没人能说的清,但他们知道什么是利益。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怎么对自己有利怎么来。
数据显示,融资需求中,50%小企业通过亲友借款和民间借贷融资,通过银行融资的仅占15%,22%的小企业从未获得过贷款。面对银行高不可攀的大门,很多小企业连进去的资格都没有,难怪江浙地下钱庄、高利贷盛行。一扇大门关上,上帝会为他开另一扇窗,总不能让中小企业活活饿死。
中小企业还能“挣扎多久”?谁来拯救它们?银行僵化的融资政策何时才改变?一系列待解的问题叩问着我们。
从目前来看,放宽银行融资政策是当务之急,需要改善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服务。同时,政府还应一如既往地减免中小民营企业税负,增强经营活力。如果忍心看着中小企业自生自灭,那将是中国经济的最大悲哀。
下一篇:梁忠勇:中国房地产市场崩盘会发生什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局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局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