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求:未来10年中国资本市场的愿景

  在过去的20年中,资本市场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与日俱增的作用。首先,资本市场作为现代金融的核心,推动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同时资本市场加快了中国社会财富特别是金融资产的增长。在迈向现代社会的进程中,要维持经济持续增长,金融资源或者说金融资产的大规模增长是一个必要条件,因此可以说资本市场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另外资本市场推动了中国金融体系的市场化变革。市场化的现代金融体系,实际上在配置全球资源的同时也分散了风险。以资本市场为核心构建的现代金融体系己然具有存量资源调整、分散风险和财富成长与分享三大功能,金融体系对存量资源的再配置,意味着资源配置效率的极大提升,这就是中国为什么必须发展资本市场的根本原因。

  因此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体系未来发展的核心任务,是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而言,中国资本市场未来10年的发展需要考虑市场结构和经济、金融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从大环境上看,中国资本市场己步入真正意义上的全流通时代,资本市场的存量资源配置功能将凸现,资本市场的资产定价功能得以恢复,这将为资本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而资本市场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离不开适当的货币环境,所以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整体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保持对通胀的高度警惕。

  另外,中国的资本市场未来将面临持续性的巨大融资需求,商业银行的融资需求一方面有利于资本市场的扩张,另一方面则会影响投资者信心,加剧资本市场结构性矛盾。同时中国资本市场也面临实体经济持续增长和结构转型的影响,未来10年在维持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必须进行结构性转型,由以投资和出口拉动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内需拉动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为主,由外向型增长转变为内向型增长,由粗放型发展逐渐转变为集约型发展等。最后, 根据国家发展战略,我国将把上海市建设成新的国际金融中心。今天的国际金融中心,其核心功能己从货币结算和货币交易转向了资产交易和财富管理。所以对中国而言,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实际上也就是资本市场的大发展和国际化,意味着中国资本市场将拥有巨大的发展机遇。

  综合上述背景,中国资本市场未来10年的发展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将以上海—深圳资本市场为轴心的中国金融市场建设成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金融市场增长极,并将上海建设成全球新的金融中心,全面实现中国金融体系的现代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中国资本市场将是全球最重要、规模最大、流动性最好的国际性金融资产交易市场之一。上市公司总数将达到4000家左右,其中,主板市场上市公司为2000家左右,国际板、中小板、创业板将达到2000家左右。股票市场市值将超过100万亿人民币,证券化率超过100%;其资产将成为全球投资者所必须配置的核心资产。同时市场功能进一步改善,将从关注增量融资(IPO和增发)过渡到关注存量资源配置(并购重组),市场更具持续性和成长空间。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并使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可持续,必须调整中国资本市场的政策重心,寻找基于全球视野和战略目标实现的中国资本市场的政策支点。未来发展资本市场的政策重心应该是增加进入市场的增量资金,或者说,供给政策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主导型政策。这种在资本市场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供给政策的核心内容是扩大规模、优化结构。为了实现这一重心,一是继续推进海外蓝筹股的回归,包括在海外市场未上市流通的存量股权以及回归后在A股新发行的股份,适时推出国际板。二是包括央企在内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关联优质资产的整体上市。三是着力推进公司债市场的发展,改革落后、僵化、过时的公司债发行管理体制,建立市场化的透明的公司绩效管理体制。四是不断推进中小板、创业板市场的发展,完善其制度和规则,特别是要完善创业板市场的制度,其中以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为主。五是推进场外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包括股指期货在内的具有不同功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不断规范和发展。

  与供给政策的主导作用相匹配,中国资本市场的需求政策有两个基本点:一是积极疏导内部需求。要不断调整金融资产结构,推动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金融资产结构由单一的银行存款向银行存款和证券化金融资产并存的格局转变。不断提高证券化金融资产在全部金融资产中的占比,是中国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目标。二是大力拓展外部需求。引进境外投资者,逐步提高境外投资者在中国资本市场中的投资比重,是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和实现市场供求关系动态平衡的重要措施,对中国资本市场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体而言,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政策调整的核心内容是:增加进入市场的增量资金,改善市场运行的政策环境,适当调整相应的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适时放缓市场供给增长的速度。只要进行上述政策的调整和完善,中国资本市场就有望进入正常的发展轨道,中国资本市场的战略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善财有道

上一篇:吴晓求:中国创业板市场何去何从
下一篇:涂永红: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如何管理流动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局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局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