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铭:如何让上市公司把承诺事项当回事

  上市公司承诺事项的履行情况到底如何,监管部门的统计数据给出了答案。在1月3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表示,两市共2493家公司中有1631家公司存在未超期且未履行完毕的承诺事项,有80家公司存在超期未履行承诺的情况。

  为规范上市公司承诺履行行为,打造一个更加诚信的资本市场,证监会出台 《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4号》(下称《监管指引》)。有了这道“紧箍咒”,不履行承诺、无法履行却乱承诺等不正常现象必将减少。

  《监管指引》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承诺及履行行为进行规范:一是明确了承诺事项应满足的标准。二是对承诺相关方不履行承诺行为制定了严厉的监管措施。三是明确信息披露义务人,增加信息披露要求。如果并非不可抗力的原因,上市公司超期未履行承诺或违反承诺的,监管部门将采取监管谈话、出具警示函、将承诺相关方主要决策者认定为不适当担任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管人选等监管措施。

  无论是监管谈话、出具警示函,还是认定承诺决策者为不当人选等,并不具备杀伤力与震慑力。上市公司等既然会作出相关承诺,个中必然有某种利益交换。而在上市公司控制人等的利益诉求获得满足之后,仅仅采取上述监管措施,显然不够,也无法真正起到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作用。

  笔者认为,除了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规范之外,还必须采取进一步措施进行约束。

  首先,上市公司既然可以不履行承诺或违反承诺,只维护大股东等的利益,指望这样的上市公司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几无可能。中小投资者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唯有拿起类别表决的武器。笔者建议对这类上市公司,无论其董事会、大股东提出任何议案,都必须进行类别表决,只有参加表决的中小投资者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该议案才可付诸实施。

  其次,提高这类上市公司实施资产重组、借壳、再融资的门槛。资产重组、借壳与再融资等,有时事关上市公司的前途与命运。一家连续亏损的公司,如果不能实施资产重组,将可能跌入退市的深渊;一家上市公司如果欲做大做强,没有再融资的支持,简直不可想象。如果上市公司不履行承诺或违反承诺,大幅提高其资产重组、再融资的门槛,等于是扼住了其“咽喉”。

  其三,不履行承诺或违反承诺的上市公司,建议对其没有解禁的大小非增加5年的锁定期,已解禁的重新锁定5年。如果期间承诺履行完毕,则锁定的股份全部“解锁”。如果确实无法履行承诺的,则所有大小非增加8年的锁定期。将承诺与大小非的锁定期挂钩,实际上是与大小非的利益挂上钩。如果增加上述三大监管举措,上市公司还会将承诺不当回事吗?(博客:曹中铭)

上一篇:李迅雷:中国可能会出现阶段性金融危机
下一篇:徐一钉:六大利淡因素冲击 A股步入加速下跌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局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局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