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颠覆自我

  

 

  小米科技CEO 雷军

  在充满草莽气息的中国互联网江湖中,谦逊有礼的雷军是最有名的创新者,他是软件、游戏、电商、天使投资领域的先行者,也是传统手机行业的颠覆者。

  这有一点点奇怪。雷军谨慎有余,喜欢平衡,有退路就很难下定决心。创新像把火,多数时候,雷军离火焰还有几分距离就停下脚步,那是他留给自己的安全界限。

  2007年,离开与求伯君一起创立的金山,是雷军一生中重要的结点。当被命运扔在十字路口,他终于有了一次破釜沉舟的勇气。雷军说,他年过四十才走出低谷,抱着不是必赢就是必输的信念创办小米,因此体会到“跳下悬崖”的创业感觉。

  此时,悬崖之下已是鲜花盛开。2013年上半年,小米科技卖出了703万台手机,营收达132.7亿元人民币,业界预计公司估值将达到90亿美元,三年间翻了36倍。小米有望成为中国第四大互联网公司。

  雷军少年起就崇拜乔布斯,其初心亦未曾改变:就是做一家苹果一样伟大的公司。但苹果在音乐、手机、平板等多个领域持续性地颠覆创新,而小米仅在手机和MIUI手机系统上惊世骇俗。

  雷军早已成为雷军,但还没有成为他内心最渴望成为的那个人,他需要二次革命、二次创新。

  失落的梦想

  1988年,19岁的雷军写下第一行程序的时候,他绝对想不到最终自己会以一名创新企业家的身份留名,当年的雷军太想成为一名程序员了。

  1992年1月,大学毕业不久的雷军加入金山软件,当时他已小有名气。四年后雷军作为金山软件总经理已是国内十大IT杰出青年。彼时,李彦宏还在美国读书,马化腾到处筹钱想创办自己的第一家公司。

  雷军一直声称,18岁时读过的一本书《硅谷之火》是他梦想的源泉,那本书讲述了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等一群人创办苹果电脑公司并改变世界的故事。

  “乔布斯说活着是为了改变世界,因为美国人认为他们就是世界的中心,我说我活着是为了科技报国,你信吗?”

  雷军生于1969年,从小到大都是模范学生,整个学生时代对上世纪60年代人所受的教育都未曾怀疑。1992年,雷军第一次去香港,他发现凌晨的街头很安全,并非传说中的黑道横行,于是“第一次崩溃了”。后来去美国,他发现“外国的月亮真的比中国圆”,又崩溃一次。

  雷军说,整整一代人都挺可悲的。直到他遇见金山的创始人求伯君,他才意识到弃政经商也可以实现科技报国。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IT业,程序员风光无限。著名记者刘韧曾出版《知识英雄》,将那个激情燃烧的时代比喻为英雄的时代,一个程序员凭着自己武林密笈一样的源程序,就可以创办公司,成就事业与声名,例如求伯君、王志东、王江民等。

  如果说《硅谷之火》给雷军指明了榜样,美国之旅让他看到商业巨大的能量,那么,求伯君则带给他一个企业家的梦。这三件事共同构建了雷军最初的梦想——成为知识英雄,缔造一家像苹果公司一样伟大的科技公司。

  雷军很聪明,又有多于常人数倍的勤奋。现任金山网络CEO傅盛回忆,雷军第一次见他,手里拿着一个小本,说要请教如何做产品,傅盛说什么,雷军全写下来。

  创办北京金山后,雷军花三年时间开发组件《盘古》(丰富了WPS功能),最后受到微软冲击,惨败。雷军短暂出走金山,后又回来,然后带领着金山做游戏软件、开发金山词霸,力挽狂澜,让金山走出颓势。他在母校武汉大学和学生一起喊口号:“我要用未来十年和微软来一场豪赌”。这样的经历,和他的偶像乔布斯颇有相似之处。

  雷军当年的豪情,却使他错过了互联网发展最黄金的阶段。1998年,雷军出任金山公司CEO。同年,还在方正公司写程序的周鸿放弃软件业,带着五名员工创办了3721公司,意思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杀入互联网。同一时期,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相继成立。

  一位金山的老员工评价雷军是守正出奇的人,最大的优点是善于生存、合作,善于发现和创造,但不善于抢夺和征服,内心瞻前顾后。当年雷军比周鸿成功何止数倍,但就少了一点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赌性。

  雷军也尝试去改变,他做卓越网(后被亚马逊收购)、做网游,学习新的玩法,每个行业都做到细分领域前几名,却永远不是老大,永远与大成有一步之遥。

  2007年10月,金山终于在香港上市,但市值只是一家主流互联网上市公司的零头。两个月后,雷军选择离开。

  一位金山老员工称,过去的经历已经证明了雷军的优秀,但显有人知他的内心多么渴望卓越。早在2000年,雷军创办国内最早的一家电子商务公司时,就取名卓越网。

  雷军告诉《财经》记者,他曾以为金山可以承载他的梦想,于是在一件事情上争取了15年。“当你发现不对,你不敢说,不愿意承认,很纠结。你也大可逆天,破斧沉舟,但是却会失去人和。”

  说到底,雷军内心一直有梦,缺的只是抛弃一切重建一切的勇气。离开对他而言,比常人都难,需要巨大的决心。

  2007年冬天,雷军跑回金山大楼,等到想回家时,他才记起已经没有了司机。他在风雪交加的中关村等了40多分钟,打不到出租车,内心悲凉。

  破茧而出

  离开金山之后,雷军开始全职做天使投资。雷军之前,天使投资人的概念几乎不为人知。很多人评价金山时期的雷军缺乏那一丁点的赌性,而投资恰恰就是一场接一场的赌博。

  雷军投资过30多家公司,其中不少公司都在各自领域有所建树,如凡客、UCweb、乐淘等。成功者如YY多玩,2012年在纳斯达克上市,雷军这一笔100万美元的投资,获得约113倍的账面回报。

  当时雷军的想法是,自己如果做不好CEO,那就用自己的资金和经验,创造出几家伟大的企业。

  雷军的投资逻辑是一看趋势,二看人。他是国内最早看到移动互联网潜力,并在该领域布局的人。2005年,他找到一家小公司问人家能不能接受他对移动互联网的想法,遭到拒绝,又去找第二家,对方答应了,直接投了200万元。这家公司就是乐讯网。当时京东商城成立不到一年,人们刚刚开始认识到电子商务的魅力,对移动端全无概念。

  两年后,国内投资机构才开始关注移动互联网,2007年,国内移动互联网投资总额达到2亿美元,两年前,这笔总额仅是千万美元。

  一位与雷军熟识的投资人说,雷军的性格是非要到山穷水尽才肯舍弃,而一旦作出决定,就比所有人都彻底。雷军投资“狠”,看中一个项目,推掉所有的事情,其他投资人两周开完的会,雷军两天开完。

  好大夫在线创始人王航说,雷军见他第一个问题是问他有没有去医院抄医生的出诊时间表。他前一天刚和雷军见过面,第二天还没起床,电话就响了。一接通,雷军说,钱打过去了。

  2006年,还在联想投资当副总裁的俞永福想要做一款在线即时聊天工具UCWEB,向公司寻求支持,被拒绝后非常沮丧,与他相识一年不到的雷军说:“如果你从联想辞职来做,我就投。”俞永福答应了。四年后UC的估值达3亿美元,成为腾讯进入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头号敌人。

  成功的投资生涯令雷军找回了自信,重燃当年梦想。相比三年前,他有了更多的钱和经验,做一个怎样的产品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获成功,没人比雷军更有把握。

  刘韧说,他见过两类人,一类人看好一个领域,拼上全部赌一次;另一类人是研究十个领域,最后选一个最有把握的开始做。雷军是后一种。

  UCD China创始人白鸦将雷军比作机器猫,口袋里有一堆东西,个个都不小。雷军的项目覆盖移动互联网社区、内容、应用各个层面,只等最终集大成的手机了。

  2010年4月,雷军创办小米公司,他看好互联网手机的爆发之势。

  雷军曾说自己并非是善于逆境生存的人,他总是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出发。创业初期雷军很低调——先是悄悄成立了公司,然后以第三方名义开发MIUI系统,甚至在招聘时都不说他是真正的老板。

  2013年3月,小米盒子上市后第五个月,乐视公司总裁贾跃亭发布乐视盒子。这位低调的山西人还往前多走了一步,推出了智能电视。他的创新,对传统电视业的颠覆更加直接。

  有人质问:小米的创新为什么看上去不够快了?小米如何能像苹果公司一样,让用户尖叫一次之后,再次尖叫?

  这个质问似乎有些苛刻。因为成立只有三年零四个月的小米公司一直在飞速增长。2013年,小米上半年的营收已超过去年全年。这样的业绩,很容易让人停留在不创新或“微创新”之中。

  但是,和腾讯、阿里巴巴不一样,平台型公司确立好商业规则,搭建好构架就能不断吸引用户,越大则强。作为产品型公司的小米,必须不断推出好产品才能留住用户,否则就容易被后来者超越。产品型公司的榜样是苹果,八九年间,连续推出iPod、iMac、iPhone,iPad,一个创新不足以成就今日的苹果。

  另有传言称,小米将推出电视产品。雷军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他只是强调:“电视只是手机的显示器。”

  再度颠覆传统,对雷军来说并不容易,这和把小米做成苹果那样的公司一样不容易。

  乔布斯偏执,雷军平衡;乔布斯自私暴躁,雷军温和,生气只是低头不语;乔布斯认为世界非黑即白,一个人不是英雄就是蠢材,一个产品不是奇迹就是垃圾,而雷军不忍心伤害别人;乔布斯的同事恨他又爱他,雷军的下属对他忠心跟随,为雷军搬家,书架上书的摆放次序,都与搬家前丝毫不差;乔布斯创造用户需求,雷军迎合用户需求。

  如雷军般谦逊谨慎之人,大多成为了职业经理人。而雷军之所以是雷军,就是因为他曾有不顾一切跳下悬崖的一刻。雷军当然有再次创新的机会,但心理难度会比第一次更高。

  雷军告诉《财经》,他曾投资过一个45岁的创业者,当时就知道只有1%的成功率,但成功了足以改变社会,于是他决定赌一把,这个项目后来失败了。

  雷军敢赌别人的人生,他还敢把自己人生放进去再赌一次吗?

上一篇:王功权:企业家并非每人可以当
下一篇:刘明康:中国的银行业改革不能陶醉于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局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局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