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绍龙:禁止罚款政策下的企业管理策略

  作为一种最简单、最没有技术含量但是却最有效的管理手段,罚款,一直以来都被强权在握的管理者们广泛运用,在很多的机构和组织里,“罚款文化”也一直盛行难衰。动辄罚款、无罚不管甚至成为了众多管理者的唯一管理手段。所以,在中国,最无能的人都可以在管理职位上发号施令,因为没有人会傻到不会收钱,如非是猪;也没有人会给自己的钱袋过不去,如非不是人。于是,“以罚代管”也就成为了“中国式管理”的最独特标识。

  但是,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罚款虽然好,却绝非长久计,更不是管理之正道,它一方面让大量低能的管理者长期占据管理岗位,然后慢慢失去管理思考改善能力,让自己的低能成为永远,也顺便使组织慢慢失去了创新的能力和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它还激化了管理对象的逆反心理,将大量的管理矛盾隐藏起来,让组织处于高度危机之中。站在长远角度来看,这种“罚款式管理”就犹如饮鸩止渴一般——有百害而无一利。

  而今,再去过分纠结这些罚款文化的是是非非已无实际意义,因为相关部门已经出台法令——明确禁止企业向自己员工罚款,否则就会对企业处以高额罚款。也就是说,中国企业的“政策红利”也已经逐渐远去。虽然这种规定只针对企业,甚至这种“以罚款制止罚款”的制度很有点流氓,更像“只许州官放火、不让百姓点灯”般地缺乏基本的社会公平,但作为一个很弱势的被管理对象,企业们却不得不接受,也不得不设法进行改变!在一个网络投诉盛行、职业维权大过职业发展的今天,未雨绸缪、积极面对或许才是企业的唯一出路。

  那么,是否不让罚款就真的没法管理了?非也,罚款绝不是唯一的管理手段,正面的积极的管理方法多了去了,只是我们不去思考而已。新优道管理机构的姚绍龙老师意见是:作为管理本来就落后不堪的中小企业而言,不妨把这种政策的约束当做是内部管理提升的最好机会,好好地检视一下自己的管理思维是否正确,梳理一次内部流程是否合理,好好地思考一下从哪些方面用什么手段实施管理约束,顺便也调整一下本来就不合理的制度规章,借机软化内部利益矛盾,减少内部管理隔阂,争取员工认同,从而使企业发挥出更多的创造力。管理的基本常识告诉我们——被解放了的生产力所创造的价值绝对被罚款要高上好多倍。

  正所谓“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一般来说,姚老师建议中国企业不妨运用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来加以应对。

  一是进行薪酬变革,实施全员绩效。简单地说就是加大绩效薪资比例到50%以上,将所有原先罚款的项目都纳入到绩效制度中,每违反一次就倒扣绩效分,月底时统一进行绩效考评。这样,那些制订政策的人根本不懂企业流程,做梦都想不到这一条。

  二是运用逆向思维,建立奖励文化,南风法则想必大家都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管理之道,管理者要是不懂南风法则可能就真的OUT了。罚款就像是北风,但是,更易于让人接受和喜欢的却是南风,南风的作用效果显然要比北风大得多。在企业里,罚款本来就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既然北风行不通了,为什么不吹吹南风呢?

  三是调整人事政策,进行制度引导。将员工的日常违章行为全部纳入到今后的留任、调薪、升职、年度奖励分红等必备人事考察项目,也就是说,让员工知道每一次违章对自己职业规划的长期影响,从而矫正自己的行为。

上一篇:姚绍龙:年度规划是企业成熟的必然途径
下一篇:温爽:营销风险控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局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局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