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绍龙:精益制造必先科学管理

  一电器厂老板对我说,他的企业想搞“精益制造”,这句话让我大吃一惊,之所以如此,倒不是我大惊小怪,也不是故意矫情,而是因为我刚刚对他的企业做过一次全面性的管理诊断。

  众所周知,“精益制造”必须满足三个基本的条件:熟练而稳定的人员、完善而规范的流程、精准而系统的计划,三者缺一不可,除此之外,还必须具备精确的“标准”,比方说物料标准、工艺标准、产品标准等。而在中国的制造型企业中,几乎90%都无法达到这些要求。所以,在推行精益制造的中国企业里,真正成功的也不到10%,我想,这就是最主要的原因。

  就这位老板而言,他的工厂实际上就是珠三角地区那种典型的、遍地都是的小作坊。只不过与众不同的是,他的企业是由5、6家小作坊组成的,但每家作坊不过三五十人,并且都依不同项目不同产品而分布不同区域。有的则是按照产品销售性质的不同生生地把一间工厂劈为两半——前一半做外销,后一半搞内销,按照老板的自己的说法,当初是为了便于管理防止内耗才拆分成这样的,以期望提高效率。

  为了便于管理和控制,精明的老板在每间作坊里也都配备了销售部、生产部、采购部、品质部、仓库部、财务部等业务部门,但是唯一缺乏的就是管理部、计划部等现代企业必不可少的关键职能部门;在管理职位配置上,每间作坊工厂里也都配备了一名老总和多位主管,但走遍全厂,唯一找不到的就是计划员、跟单员这些最为关键的管理职位,稍微有点管理常识的人可能知道这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了。

  管理岗位是配齐了,而且是人满为患。可是,管理状况却实在是不敢恭维,走遍现场,简直看不到任何一点的被管理迹象:生产员工80%的时间都在找东西、主管们80%的时间都在发牢骚、现场80%的产品都在待料,更有80%的人员入厂都未超过半年,除了看到一本6年前的管理手册之外,没有任何流程计划文件,也找不到任何一份工作总结记录,想采集一些如产能、质量、客诉方面的基础数据,连问几个主管都是摇头不知,效率之低下、管理之原始实在令人乍舌。这样的工厂居然想搞“精益制造”,除了诧异之外,我实在是找不到别的感觉了。

  企业想变革是一件好事,它可以强化企业的竞争力,可是,任何变革都不能脱离现实。就“精益制造”而言,它本是由詹姆斯·沃麦克总结丰田汽车生产方式后,提炼出来的,而丰田的管理基础和企业历史尽人皆知。出于对标杆的崇拜,10多年前,“精益制造”这个概念也就毫不犹豫地被引入中国。一些地方政府更是在打理推广,现在,国内对“精益制造”情有独钟的企业几乎到处都是,到处都有人在打着精益制造的幌子在摇旗呐喊,但却实在找不出几个因为搞“精益制造”而受益的企业。也就是说,由于不具备一些重要的基本先决条件,“精益制造”距离大部分的中国企业,应该都还很遥远。

  “精益制造”的趋势是,生产线越来越短,越来越简单,设备投资越来越少;中间库存越来越少,场地利用率越来越高,成本越来越低;生产周期越来越短,交货速度越来越快;各类损耗越来越少,效率越来越高。也就是说,真正的“精益制造”,绝对可以给制造企业带来脱胎换骨的变化,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精益制造”一定源于科学管理,必须立足在企业内部完善而扎实的管理基础之上才行。对于先天不足、后天不良,管理还处于原始状态的中国企业而言,缺乏的其实不是“精益制造”,而是内部基础管理的规范化。所以,中国企业在推行精益制造之前,一定要洞察到“精益制造”所需要的管理环境,一定要先实现内部基础管理的转型和升级,否则的话,都只能沦为一场折腾。

上一篇:姚绍龙:“培训计划”不是培训规划
下一篇:姚绍龙:年度规划是企业成熟的必然途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局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局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