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一个学习的社会,学会学习,才能学会生存。一个人今天和将来学到的知识可以决定你未来的生活道路生活和质量。每个人要想使自己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就必须学会学习。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风行海内外,学习型组织建设理念深入人心。作为中层管理者,既是企业组织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同时也是自己所在部门的团队的领头人。必须要加强自己的学习,并能号召团队成员一起学习,为持续改善绩效,多做贡献而努力。
一、为什么要学习
学习有很多好处自不必说,我想最深层次的原因来源于人性,人性向上,没有谁甘心永远居下。在企业里,要向上就必须能够承担责任,具备承担责任的相应能力,能力不济的时候就必须加紧学习,反映在意愿上就是有没有一颗强烈的责任心。而学习的结果可以将这种责任心(有人称为抱负)转化为自信心。
二、学什么
大的方面讲,不外乎知识与技能。具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内在于本职工作的方面:包括自身业务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业务管理的知识与技能、如何实施有效领导的知识与技能、与上下“工序”等协作部门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等。二是展望于职业生涯方面:企业经营与管理者所在职能部门的关系,如何才能做更大的贡献,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在做好本职工作基础上,如何更有效地辅佐上司,为企业增效?如何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等。
三、怎么学
在工作中的学习与学生时代的学习有很大不同,学生时代抱着“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理念,只要是书,老师让学就去读。工作以后的学习更大程度上是一种致用之学。所以我们强调“习学”。
所谓习学,就是Learn by doing即“干中学”,也即很多国有企业强调的“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对于中层管理者而言,习学就是指在管理实践中,比照标杆,日益改进自己的管理行为,直至把自己搞成标杆。如果没有标杆,就去创造标杆。
衡量习学效果的标准有:在我的团队,同样的错误不会重复发生,最多不会超过三次;每一次团队的行动都有总结与提升,下一次相同的行动会做得更有效率等。
管理中在工作中会遇到无数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习学的好机会,也就是提升自己的良机。有些管理者遇到问题,看到的只是挑战,而没有看到机会。而有些出色的管理者,能利用问题提升自己,把解决问题当作修炼自己的演习平台。这里有一个秘诀:遇到问题要有一颗冷静的心,与深入思考的头脑。
就拿时间不够用来说,有些管理者能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状况,利用所学习的时间管理的知识,总结出适合自己的一套有效的时间管理方法。而另外一些管理者却整天抱怨,怎么这么多事,钱给的还这么少!
学以致用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知识是为了应用知识,否则孔子就会说:学之,不亦说乎?
博学切问,可以广知。深入思考,方能致用。学到的东西如果不能用于实践,永远只能是知识。而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再从实践中进行改善、提炼,达到精通,才是有智慧的表现。
用以致变
变的第一个含义是变化。学习的意义在于学的主体学过之后有所变化,没有变化就不是学习!真正的学习,是指个体由于经验而产生相对持久的行为变化。国学热潮中,很多人都在学孔孟经典,而如果不在自己身上小试一把,或者实践的结果是自己的言行与以前没有什么两样,这叫什么学习呢?
变的第二个含义是应变。知识是死的,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也是半死的,工作实践中的各个具体问题却是活的,这就需要能够灵活应对。特别当实际工作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超越了自己掌握的范围时,更需要去应变,这个时候又是一次提高的机会。
变以致效
无论是变化还是应变,以及变化与应变的质量如何,都要以最终有没有产生实际效果为衡量标准,对管理者而言,这个实际效果就是管理目标的达成,比如工作的效率是不是提高了,工作质量是不是提高了,成本是不是降下来了,团队的士气是不是有所提升等。
管理者的习学
管理者的习学要取得实效,可以参加下图所示的流程进行。
起点,也就是管理实践中的具体事务,如进行计划、分配任务、召开会议、绩效面谈、甚至包括一次团队聚餐等等作为学习提升的机会。
具体的体验,是指在实际推进工作之前就要计划行为,这项工作我要达到什么目标,采取什么方案?然后付诸行动。在实际行动过程中,记录下相关的过程与结果的事实资料等。
反省和分析,根据某项具体事务的事前计划内容、事中的过程信息,以及最终的实际结果信息,进行彻底的反省与分析,为什么会是这样,当时自己做了什么,怎么做的,说了什么,怎么说的,大家反应如何,为什么会那样反应等,最终落实到如何才能将这类事情做得更好的具体改善方案。
普遍化,是指将实际经历的具体事情的经验教训做成资料,以指导下次进行相同或类似事情的开展。
应用于实际,将普通化的成果应用于下一次的相同或类似的工作。比如召开会议,第一次经历之后必然有所感悟,及时地将会议的前中后都仔细想一想,便会得出下次再开会要怎么做便会更有效率的改善方案。实际召开第二次会议的时候立即就可以用得上,当然上次的会议与这一次的会议必然不会完全相同,因此这又是一次学习提升的机会。
总之,只要有行动,多用心去感悟,就一定会有收获。还有一点就是如果能适当与下属多交流、多沟通体验与感悟,一方面可以加快自己的成长速度,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促进下属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习型团队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