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民:“误会”止于智者

二战期间日美国罗斯福总统日办公室墙上贴过一张训示:流言止于此!想必美国的这位罗总统对流言蜚语有着深刻的认识。由此,我想到“误会”止于智者。人与人之间的误会不会自动消失,同样的误会可能重复发生。然而,很多误会是可以通过行为人的自我反省,以及相互沟通得到澄清的,误会得不到澄清的主要是这样的一种人,他们总是固执地认为错误在别处,因而从不会自我反省的人。这种人算不上是真正的智者。

 

案例一:

 

五一长假之后上班的第一天,槟榔接到了副院长的电话,然后莫名其妙地被传唤上去,得知有人投诉他暗示索要红包。 槟榔推门一看,地上站着的是上午刚刚就诊的一个病人家属,顿时愕然,问他:“我暗示你什么了?”患者家属也显得十分气愤,掷地有声:“你暗示我给你送红包!”

 

槟榔又急又气地辩解道:“我什么也没说呀——我说什么了?”副院长严肃地盯着他看了半天,转头问患者家属:“他怎么跟你暗示的?”

 

患者家属振振有辞地说:“刚给我父亲看完病,他就压低声音告诉我,这里说话不方便,人太多,你下班以后给我打电话吧,”说完还学着槟榔神秘而古怪的声调:“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副院长铁青着脸问槟榔:“是这样的吗?”槟榔立刻急了,胸脯一鼓一鼓地说:“他爹是癌症,我能当着病人的面告诉他们吗?”患者家属一听就脸白了,半天都没说一句话。

 

副院长送走了告状的家属,转回来安慰槟榔:以后悄悄告诉他就行了,不要叫人家下班后再找你。现在的人太敏感,不奇怪。

 

这是一位朋友博客里记述的故事。我认为这位槟榔先生应该好好思索一番才是。如果不进行“自省”,类似的“误会”仍会发生。其中的原因是“行为的规律性”或称“习惯性”,遇到类似的情况,他仍然会不自觉地采用案例中同样的做法。

 

  身在那样的环境之中,既然无法改变对方,就改变自我。“我们无法改变风向,但我们完全可以掌握帆向”。

 

案例二: 

 

 话说2010年春节期间,四爷爷家的小巧带着小孩去711看五奶奶,小姑姑送了她一块新疆的和田玉,据她说是上等的好玉。结果呢,事后听人说,小巧在背后说小奶奶与小姑姑真是小气,什么礼物都没有给她。

 

  事情已经过去一年,小姑与我说起此事的时候,还透露出一种生气的神情。我对她说:“在你的心目中,那块玉算是个东西。你本能地认为对方也会认为那块玉是个东西,错就错在对方根本就不识货。你们两人在对和田玉的认识上产生了偏差,事情的结果自然就走偏了。可能她希望得到的就是几十大块的压岁钱什么的,你却偏要玩高雅,给她玉石。其实你也有错,根本用不着与她生气,以后对这种人就按她的期待办就行,而不是以我们自我的认知为中心。”听了我的一番分析之后,小姑姑释然,不再介怀。连连夸我说得有道理,能够帮助亲人解除心中的芥蒂,让我感觉很开心。

 

  类似的“误会”天天都在身边发生。愿此种“误会”止于看这篇博文的朋友,因为“误会”止于智者!

 

上一篇:刘海民:向时间称臣
下一篇:刘海民:学习管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局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局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