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璐:我国牛奶标准“国情论”和“操纵论”之争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史璐,对我国牛奶标准之争进行了深入分析。
自2010年我国牛奶标准降低,就引发了社会高度关注和争论。观点分为两派:一派是以内蒙古奶业协会秘书长那达木德为代表,认为我国乳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制定乳品标准要从实际出发,中国的国情是奶牛以散养户为主,达不到原先的国标,降低国标是必然之举,否则7成奶农由于达不到标准要杀奶牛;另一派是以广州市奶业协会会长王丁棉为代表,他“炮轰”国标降低,认为中国的乳品标准创全球最差标准,国家标准被大企业所左右。这里我们分别冠名为“国情论”和“操纵论”。
“国情论”认为,国家标准降低是事实,蛋白质含量从老国标的每百克生乳大于等于2.95克降低到2.8克,菌落总数从老国标每百克不超过50万个提高到不超过200万个。(1)卫生部等部门在制定标准的时候,肯定已经充分考虑了,不会影响健康。(2)质量标准不是越高越好,希望高标准的愿望是好的,但是如果一个标准大部分生产者达不到,就脱离实际。(3)我国的“国情”是,小规模散养户超过70%,100头以上的规模不到30%,小规模养殖饲料各家不一样,蛋白质含量不稳定。2007年和2008年夏季,北方一些省份蛋白质含量低于2.95克的达到75%和90%。小规模散养,房前屋后养殖,卫生环境不好,牛奶采集后保存条件有限,菌落总数更容易升高。(4)奶源远不能满足乳业加工需要,缺口高达40%~50%,造成收奶在把关上底气不足。(5)解决方案。降低国标在保护消费者安全的前提下,考虑我国国情。通过提高标准“倒逼”质量提升,是不可取的,可能重创乳业,如果现在就要求按乳业发达国家的标准执行,占总量70%的散养户绝大部分都要倒奶、卖牛、杀牛,只会造成奶源供应更紧张。眼下当务之急是,扩大养殖规模,特别是优质规模化养殖的比例,是提高生乳质量的重要途径,比如成立奶业合作社,或者政府建立标准化的养殖小区,奶农把自家的牛放到养殖中心,按照统一标准管理。有实力的乳品企业,自建牧场与养殖场,建立自己的核心奶源基地。总之,我们既要对消费者健康负责又要尊重国情,找到平衡点,循序渐进地提高牛奶质量,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操纵论”认为,对于新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业内有一种声音:这是一夜之间倒退了25年的标准,也是全世界最低最差的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尊重国情现实以及保护中小奶农利益的这两个说法,都站不住脚。(1)我国现有条件也可以生产出高蛋白牛奶。只要舍得给牛喂精饲料和优质牧草,不用三五天牛奶中的蛋白质含量就会得到提高。如果提高标准的同时提高收购价格,不达标的都不能卖,那么一方面奶农会不得不加大投入,另一方面有足够的成本,高标准养牛自然高标准产奶。减少菌落总数,不是农民做不到,而是企业的设施跟不上。牛奶刚挤出来的一瞬间,菌落总数非常低,一般不超过3000~5000个,在牛奶挤出来到送到奶站,农民可以用冰块包住牛奶容器,效果很好,之后之所以达到200万个,是奶站等人为因素造成的。(2)从新国标实施一年的情况看,由于消费者对新国标不买账,散养户没有从降低的新国标获益,反而受害。按说国内乳品需求增长很快,但是一些地方却出现了奶农倒奶、杀牛的情况。如果销路好,获利丰厚,奶农怎么可能轻易把牛杀掉,主动退出呢?这是因为事实上低标准的乳品,国内消费者是不买账的。现在很多人都想尽一切办法买国外的乳制品。国内不惜高价买、出国大包小包带、冒着不辨真假的风险网上代购,充分显示了我们老百姓对国产乳品消费信心下降。消费者没有信心,奶农最终也卖不掉奶,或者说卖不上价。上周,还有奶农跟我反映,一斤原奶价格掉到1.2元,甚至还有8毛钱的,连饲料和人工成本都不够。亏都亏死了,还受什么益?(3)新国标降低标准最大的受益者是乳品企业,国家标准被大企业操纵。降低标准,谁获利了?乳品企业。饲养成本降低,企业比较容易的收购低价奶源,有条件以更低价格占领市场。企业规模越大,受益就更大。在新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出台之前,专家在各地调研,提出提高标准的意见,基本没有被采纳,显然是有大企业在操作。(4)新国标的生乳符合国内乳品企业对原料的要求,但消费者受损失。消费者常喝的液态纯牛奶主要有超高温杀菌的常温奶和低温灭菌的巴氏鲜奶。我国市场以常温奶为主流,而发达国家则以巴氏奶为主。相比较而言,巴氏奶杀菌温度低,营养流失少,但保质期短,储运要求高,往往销售半径小。常温奶杀菌温度高,营养流失多,但保质期长,储运要求低,更容易远距离运输。新国标将菌落总数提升到每毫升200万个,如用这样的牛奶来做巴氏奶产品,不但风味、营养受到影响,还会由此引发出一些不确定的食品安全因素,用于超高温加工的常温奶倒是影响不大。在常温奶占据绝对主流的国家中,以常温奶对奶源的需求作为国家标准也就不难理解了。但是这不代表消费者没有消费优质奶的权利,只是现有条件下,难以实现罢了。
有媒体评论认为,新牛奶国家标准的争论体现了四重缺失:(1)消费者利益是最终保护企业利益、奶农利益的基础,消费者不买单,整个行业都会有危机,然而在这场争论中,恰恰缺失了消费者的声音;(2)迄今为止没有一个政府官员出来说话,政府缺失直面公众的勇气;(4)大企业纷纷表示沉默,那些涉嫌参与行业标准制定的大企业纷纷不做任何回应;(5)中国消费者协会,作为消费者的“娘家人”,是最应该代表消费者利益的声音,没有利用自身优势搜集资料、组织专家讨论并且代表消费者发言,只是参与了争论。
下一篇:史璐:我国公用事业的“拆分”改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局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局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