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纪鹏:沪指能起来吗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 刘纪鹏(资料图)
本届博鳌亚洲论坛上,克强总理亲自宣布“高达5500亿的上交所和港交所两地投资者通过当地证券公司买卖规定范围内的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互通”,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为激活沪市而来?因为无论从距离还是从交易所的特点来说,这样一件具有探索资本项目下对外开放的大事是不该少了深交所的,然而,此次沪港直通却无粤港毗邻的深交所啥事。
今年以来,笔者几次参会发言反映“激活股市做多中国是走出当前经济困局的关键”,可领导燃眉之急是“全世界都看沪指,沪市大盘蓝筹5倍市盈率待死不活,成了看空中国的标志”。于是把推行有难度的“标本兼治十条”放下,顺着领导思路不惜得罪老朋友提出了“搞活沪市,拆除沪大深小篱笆”。没想到世界最牛傲的上交所今天还就真到了与深交所“小兄弟”争“芝麻”吃的境地,意图用“大小通吃”让上交所走出无论是从上市公司数量还是日交易额都不如深交所的“老大哥窘境”。不仅如此,这次还得拉上当下股价已然倒倒挂的港交所站台。有什么说的呢?谁让人家上交所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长子”呢?
写到这儿,笔者不禁回忆起深交所“次子”当年的困境,2001-2004年“深交所创业板欲上不能,主板被停欲复不成”的艰难境地。记得上交所一位叫刘啸东的副总经理不止一次落井下石地公开说“深交所与上交所同构化,保留没意义,应该关了”。也许正是这类话激励了陈东征一班人寻找走出困境的对策,抓住《中小企业促进法》出台的良机,打着“和中小企业结儿女亲家”的旗帜,从与其办一个无门槛的创业板,不如先办一个门槛并不低的中小板,提出了既适合国情又能让深交所走出困境的创业板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当时,陈理事长所说的“深交所要争取一年上市300家,三年搞到1000家”,打开中小企业批量上市融资的渠道,尽管给笔者印象深刻,但当时并没有几个人相信。 2004年 5月,深交所一班人经过闭关三年的卧薪尝胆和精心谋划,终于办出了一个中国特有的既采纳主板上市规则,又取创业板小之规模的中小板。再经五年,在2009年10月,又开通了一个低门槛的创业板。最终使深交所置之死地而后生,并有了今天深强沪弱的格局。
所以,做人还真得厚道些,一是说话留有余地,二是办事与人为善;不去励志,只靠吃偏饭,不靠竞争,就想垄断,今日再风光,明天也会倒下。30年河东,30年河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深交所同样耐人寻味,当初设想的中小板、创业板一个板分三步走,即:中小板——有门槛创业板——无门槛创业板的战略却走成了中小板、创业板两个板并存的现实。
还值得一说的是,今天,深交所在发展过程中看似莺歌燕舞,握有主动,实则不然,必须居安思危。因为前有上交所堵截,后有新三板紧追。深交所不仅要正视在领导眼里上交所永远是老大的现实,找准自己的定位,更重要的是探讨与新三板交易所如何对接。正视新三板这个充满生机和活力、又无上市门槛限制的“三弟”未来无可避免的竞争。核心是妥善处理好新三板向深交所的转板机制。从表面看,完全接受新三板向深交所创业板、中小板的转板机制,深交所的上市渠道会被垄断,很难情愿。可要完全拒绝新三板转板,一是未能贯彻国务院有关文件的精神,二是不在三板兄弟弱小时,伸出兄长的援助之手,被舆论诟病。更重要的是,凭新三板挂牌几无门槛与做市商、集合竞价多种交易方式并存这两大优势,再加上新三板交易所领导人年纪不大抱负不小,一心想做“中国纳斯达克”形成三板内部大、中、小板块并存的雄心。走出“昨天的上交所,今天的深交所,明天的新三板”的大模样还真不是不可能,看来做人做事还真得看长远些。
话扯得远了,还要拉回到今天的股市现实来。依靠这几招沪指能拉起来吗?拉起来又能维持长久吗?上交所靠政策偏爱又能走出困境吗?我的结论是:中国股市不标本兼治是起不来的。因此,还真得这样喋喋不休地,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的说下去。
下一篇:胡任标:关前整理挑战2177.98点在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局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局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