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华钎:股指借势走强,不合时宜之思
胡华钎,安信期货分析师
3月下旬,随着市场预期IPO重新启动的窗口越来越近,上证综指再度跌破2000一线关口,沪深300股指期货再度跌破2100一线,正当空头准备狂欢之时,这一盛宴却戛然而止。
回顾来看,3月21日,股指期货IF1403合约交割日正是这一波由弱转强的拐点。随后,上证综指和股指期货强势反弹,无不借势于频频而来的“看似利好”的政策刺激。甚至在清明节期间欧美股市连续下挫之后的首个交易日,股指期货IF1404逆势突破了前期的震荡整理平台。如果投资者仔细观察当日的股指期货盘口,自然而然会发觉一点点“异常”,并未如期出现调整(A股享有“跟跌不跟涨”的美誉)的迹象,反而盘中连续150至300手的大多单屡见不鲜,甚至不乏500多手的超级大单。那么,在这一段时间内,以沪深300为代表的大盘蓝筹股方面究竟发生了什么?
首先,房地产再融资正式开闸。证监会批准通过天保基建(000965,股吧)、中茵股份(600745,股吧)两公司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的申请,此前绿地也顺利借壳金丰投资(600606,股吧)上市。随后,关于“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规划等真真假假的消息络绎不绝。
其次,优先股试点传闻靴子落地。3月21日,在银行股、地产股等权重板块的带动下,沪深300股指期货IF1403合约交割日放量飙涨,这无不得益于市场主力资金提前获悉了中国证监会将于收盘后发布《优先股试点管理办法》。
再有,沪港两地交易所互通。4月1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公告,批准沪港两地投资者互买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午后,以中国平安(601318,股吧)和中信证券(600030,股吧)为首的非银金融股强势拉升,后者一度触及涨停板,由此带动股指快速上扬。
认真梳理一下,可以发掘新出台的相关金融政策所针对的对象均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将或已经丧失“造血”功能,政府进而直接或变相“输血”。
很显然,因春节后国内房市成交量急剧萎缩,杭州、南京、北京等一、二线城市降价促销活动博取众人眼球,房地产企业资金链出现严重问题,“有价无市”及随后房价面临拐点的“自我强化”预期势必将进一步削弱了房地产企业资金回笼能力,正常的“造血”功能逐渐丧失。
银行方面也如此。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继续放缓和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不断推进,今年以来我国银行业坏账激增,不良贷款比率明显攀升,加上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互联网金融如火如荼等更加恶化了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业的“造血”能力,一方面放贷端出现问题,另一方面借入端的资金成本提升或存款流失,资金压力可想而知。
交易所方面更直接。上海证券交易所之所以热衷于加快与港交所“互通”,而深圳证券交易所对此并不热心,是因为沪市处于“熊市”,急需大量的外部资金来“补血”,而深市创业板处于“牛市”。当然,投资者不会吝啬“用脚投票”的权利,主板被遗弃,创业板被追捧。其实,从上海市税务部门向社会公布2013年第三产业纳税百强名单中便可窥见一斑,拥有近千只上市公司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去年纳税仅8.68亿元,排名第37位,还不如后起之秀的上海期货交易所和中国金融交易所,分别纳税12.33亿元和13.24亿元,排名分别为26位和24位。尤其是,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仅有一只“沪深300股指期货”(国债期货去年9月初才上市,成交越发低迷,税收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在中国经济学界,关于“输血”与“造血”之间的讨论常常出现在贫困落后地区(尤指过去的中西部或东北老工业地区)和老国有企业等领域。过去的经验表明,其中绝大多数地区或企业陷入了“输血——失血——再输血——再失血”的恶性循环,不得不面临“输血式扶贫”和“造血式扶贫”之间的矛盾。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近些年来,竟然出现一些地方政府争做“贫困县”,不以戴上“贫困帽子”为耻,反以为荣。君不见某某市获知成为“国家贫困开发重点县”之后,要求下属所有机关单位放爆竹庆祝,君不见某某市政府及官员一边四处“哭穷”申请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一边热衷大肆搞形象政绩工程,兴建豪华政府大楼。
目前,中国房地产和银行业现在并不至于因“失血”过度而导致“休克”,而仅仅是出现“失血”的苗头,各级政府及监管部门便火急火燎地“施救”。以此类推,中国政府式的“输血”往往治标不治本,反而致使它们形成“等、靠、要”等依赖心理。简言之,无休止的“输血”给它们,结果很可能使其变成“嗜血狂魔”。
长此以往,经过一阵狂热之后,冷静思考之后,不知投资者是否还会期待短期内A股迎来久违的“大牛市”呢?
莫非得用“阴谋论”来解释这一切,简单理解,难道都是监管层为了重启IPO而苦心孤诣的“伎俩”,毕竟上证综指在2000点附近IPO肯定无法开闸,于是乎,股市应该上涨,而且短期内确实录得很高的涨幅!那么,仅仅依靠政策刺激的行情能持续多久呢?手中还剩下多少筹码?
但愿,是我理解错了,认识浅薄!()
下一篇:崔新生:中国改革是一次次“破窗”运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局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局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