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海洲:恋A情结源于国内公司不想长大

  马年伊始,一则援引自香港东方日报的消息称,随着内地A股IPO重启,一月份A股上市新股爆升,部分原拟今年上半年在港招股的内地企业,不约而同表示要“想一想”,其中3家投行透露“煞车”客户分别达4至5家。香港投行估计,要重新考虑上市地点的内地企业或逾20家,港交所今年要实现重夺新股集资市场世界“一哥”目标的难度增加。

  过去的2013年是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蜜月期。由于A股IPO市场的停滞,大批国内公司选择赴港上市。这不仅满足了部分国内公司融资的需求,也推动香港市场成为2013年全球第二大IPO上市地,较2012年的第四位前进了两位。

  不过,随着A股IPO的重启,以及A股IPO所表现出来的“三高”发行格局,港交所希望能够在今年重夺新股集资市场世界“一哥”的好梦怕是难圆了。从媒体的报道来看,原定今年上半年赴港招股的内地企业就有逾20家发生动摇,这其实还只是表面上可以看得到的数据。而看不到的事实是,之前在赴港上市面前摇摆不定的企业,很多不再摇摆了,不少企业就此放下了赴港上市的打算,而把目标锁定在A股上市。可以说,在企业上市问题上,大量的国内公司明显表现出一种“恋A情结”。

  应该说,国内公司表现出某种“恋A情结”有其合理性的一面。毕竟作为一家国内公司耳濡目染的都是国内A股市场,因此,它们对于A股市场更加熟悉。而且国内公司选择赴港上市,由于涉及到结汇问题,IPO融资资金可以投入使用的时间周期被拉长。据投行消息称,一家去年上半年挂牌的大型国企,筹集的资金要到去年十二月才完成汇至内地账户,原因是外汇局对资金入境仍然严格。不仅如此,国内公司赴港上市还面临着原始股东套现难的问题。因此,一些国内公司表现出“恋A情结”是不难理解的。

  不过,在上述冠冕堂皇的理由背后,某些国内公司所表现出的“恋A情结”其实是这些公司“不想长大”的一种表现。记得多年前,歌坛上曾流传着一首《不想长大》的歌曲,作为人来说,尽管有人“不想长大”,但由于自然规律的作用,人终究会长大,该失去的终究会失去,该到来的终究还会到来。而作为企业来说,“不想长大”是很危险的。一家企业如果“不想长大”,这是不思进取的表现,在不进则退的市场竞争中,这种“不想长大”的企业最终将会被淘汰出局。

  为什么说“恋A情结”是某些国内公司“不想长大”的表现呢?究其原因在于,这种充满“恋A情结”的国内公司本身就缺少长远的发展眼光。作为一家企业来说,要做大做强,就必须面向世界,一个封闭于国内市场的公司是不可能成为一家世界级公司的。而作为国内公司来说,要想走向世界,首先是其公司要能够立足于世界资本市场,这其中香港股市是一个比较合适的选择。实际上企业如果能够选择香港上市的话,这就等于拥有了一个世界性的舞台,国内公司就可以依托这个舞台来全面地展现自己。而这样的舞台,一些国内公司都不愿意争取,这样的公司能有多大的发展眼光呢?

  不仅如此,一些国内公司之所以不愿意选择香港上市或境外上市(如美国上市),是因为这些公司无法接受香港市场或国外市场严格的市场监管。毕竟香港市场或美国市场作为一个相对成熟的市场,其管理是规范的,其市场监管也非常严格,如欺诈上市者在这样的市场里都会受到严惩。但A股市场则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市场管理并不到位,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也相对宽松。也正因如此,一些国内公司迷恋A股市场,其实就是这样公司本身并不想规范发展的缘故。

  并且一些国内公司之所以迷恋A股市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这些公司的上市并不是为了企业的发展,而是通过上市达到套现财富的目的。因此,“三高”发行的A股市场对这类公司有着致命的诱惑。而且A股市场由于监管不到位的原因,内幕交易、股价操纵、利益输送等违法违规行为盛行,这些正是一些国内公司所看重的。可以说,一些国内公司选择A股上市本身就动机不纯,而这种公司即便上市了,也是不可能长大的。其上市无非是给A股市场的投资者制造一场灾难,这对于香港股市来说倒是一大幸事。(博客:皮海洲)

上一篇:沙黾农:2014中小板一马当先 仍有优质股没涨
下一篇:钮文新:股市不能只要透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局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局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