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施亮:股民该为取消发审委喝彩吗

  据消息传出,1月下旬管理层召开的2014年监管工作会议将对本轮机构改革作出部署,2015年将会取消发审会。另有媒体披露,按照最新的改革方案显示,将合并减少四个部门,同时新设四个部门。其中,确定合并的部门是:发行部与创业板部,上市公司一部与上市公司二部,期货一部与期货二部,机构部与基金部。而新设的四个部门分别是:私募基金办公室、创新业务办公室、债券办公室和打击非法证券期货活动办公室。

  去年11月底,管理层确立了新股发行制度向发行注册制的过渡。股票发行注册制作为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制度,其将进一步打开资本市场的市场化进程。更有消息指出,2015年后,资本市场将会全面实现股票发行注册制度。可以预期,在股票发行注册制度全面落实之际,发审委的功能已经被大大削弱,确实没有存在的理由了。

  然而,在此之前的十余年间,中国股票市场一直沿用着核准制度。于是,在核准制度的运行模式下,发审委的功能几乎“被神化”。的确,在核准制度运行的中后期,审核机构的权力已然被大大扩张。而在发审委总揽大权的背景下,不仅存在着权力寻租等问题,而且还严重阻碍了监管处罚等配套措施的运作。

  多年来,以造假、违规等手段谋求上市的企业非常多。而当企业借助利益输送等方式成功上市后,业绩突然变脸、大股东套现等问题往往令投资者措手不及。更有甚者,凭借其高超的财务粉饰手段成功上市后,不足数月,企业就传出了业绩亏损的噩耗。而且,在中国的股票市场上,上述的例子还是很多的。于是,在市场间就传出这样的言论,即企业第一年上市,第二年亏损,第三年ST,最后沦落至暂停上市的地步。

  从银广夏、琼民源再到绿大地、万福生科(300268,股吧),一幕幕典型的上市公司造假案件对中国股民而言并不陌生。以近年颇受关注的万福生科事件为例,万福生科于2008年至2010年间分别虚增销售收入约1.2亿元、1.5亿元以及1.9亿元,虚增营业利润分别约2851万元、3857万元以及4590万元。而在其上市后,2011年年度报告及2012年半年度报告均存在着虚假记载的问题。然而,针对这样一家存在着严重财务造假的企业,在2013年5月的行政处罚中,却仅以公司和涉案人员罚款及相关人员终身市场禁入的处罚。可见,发审委把关不严、权力过大等问题始终纵容着违规企业的上市。而造假成本低廉、违规造假上市后的预期利润丰厚却鼓励着一批又一批的企业冒险上市。

  取消发审委作为新股改革进程中的关键性任务,其对资本市场的市场化进程无疑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那么,股民该为取消发审委喝彩吗?

  虽说取消发审委是弱化权力寻租、打破利益输送的关键性步骤,但是笔者认为,取消发审委也未必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股市长期以来遗留的问题。

  “轻审批、重监管”当属未来管理层的发展思路,而上述举措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工作的效率,且强化了监管的力度。不过,在股票发行注册制的过渡阶段,甚至说是未来全面落实的发行注册制度时代。盲目的市场化行为对股民来说也并不是一件好事。

  需要强调的是,在审批上去除了行政化,强化了市场化的主导作用。实质上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企业的准入门槛,大量企业涌进资本市场也必将起到进一步的资金分流效应。更为关键的是,在当前发行注册制过渡的大环境下,前期的IPO重启却引发了一连串的企业违规事件,老股转让带来的利益输送及企业财务造假等问题始终制约着资本市场的健康成长。

  笔者认为,取消发审委是未来的必然趋势。但是,取消发审委并非预示着长期困扰着国内资本市场的乱象将不会上演。因此,在当前发行注册制度的过渡期阶段,应该继续强化监管、加大处罚的力度,同时还需要强制执行退市制度,对存在违规造假等问题企业应该“杀无赦”。(博客:郭施亮)

上一篇:李大霄:跌破2000点只是短暂惶恐 市场有企稳基础
下一篇:吴国平:我们被空方压制那么久 是时候开始收获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局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局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