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文新:肖钢得会点穴 敢于点中市场要穴
IPO改革开了一大推药方,结果差强人意。有人借此认为,新一轮IPO改革又失败了。失败了吗?我认为,需要辩证地看。从“投资者核心论”的方向上看,我认为不仅没错,而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为什么没有出现令人满意的结果?我认为,那是药方开得有问题,是一群所谓的专家,或者根本不得市场规律,或者有意避重就轻保护既得利益,所以在关键节点上开了一个大口子。
所以我认为,肖钢要是真心改革,真心希望任期内把中国股市治理得非常规范,并因此成为民族功臣。但那你就必然敢于触碰核心问题,敢于“点中市场要穴”,敢于治本先行。
我想问一个关键问题。纽威股份(603699,股吧)发行价格17.66元,上市一开盘就是21.19元,其间涨幅高达20%。而且开盘后,新股供给极少,需求强大的条件下,股价出现直线拉升的情况。这样的“利益诱惑效应”会形成怎样的结果?会不会导致一级市场认购新股的资金大量堆积?这是不是导致新股认购严重供不应求,并导致新股“三高”难消的关键因素?如果我们还能够客观地承认市场的基本规律,那我们就没有理由否认这一事实。
我之所以认为此次新股发行机制改革避重就轻,关键是因为新发布的新股上市初期监管规定显示:集合竞价阶段,有效申报价格不得高于发行价的120%且不得低于发行价格的80%。这有什么用?这项规定并未解决“新股开盘首日在发行价附近没有股票供给的问题”。所以新股开盘价一下子就顶在“上涨20%的最高价”,就算继续上涨可以做停牌处置,但恢复交易之后还不是一样“供不应求”?纽威股份恢复交易之后,涨幅还不是一样可以达到31%?还不是一样可以对一级市场构成巨大诱惑?一样扭曲资本定价?一样给一、二级市场留下跳空缺口?
纽威股份的事实再一次摆到了我们面前。所以,我今天再说一遍,希望中国证监会能够反思。
我认为,中国新股发行改革必须以追求“真实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必须从市场机制改革入手,挤出一级市场“需求泡沫”。要做到这一点非常容易,只需赋予新股承销商“一周时间的护价义务”,参照发达国家的市场经验,在发行价正负15%区间内提供新股供给和需求,而要做到这一点,只需赋予承销商向大股东融券资格,同时向社会或证金公司融资的资格。
我可以负责任地再说一遍新股定价“三高”的逻辑线:第一,新股上市当天开盘价格与新股发行价之间存在巨大价差,这几乎是无风险套利的机会,所以大量资金愿意参与新股认购,使得新股认购市场严重供不应求,以致新股“三高”;第二,为什么新股发行价和新股上市开盘价之间存在如此巨大的差价?因为在现行股市发行上市的机制之下,新股开盘时刻投资者谁都不会以发行价出售股票,以致这一时刻新股“有需求、没供给”,而只有新股价格涨到有人愿意卖出,而且要涨到供求达成平衡,才算完事儿。
哪错了?新股上市开盘机制错了。我们怎能容忍一个市场在某一个关键时点上“只有需要、没有供给”?这不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吗?为什么是严重错误?因为这个时点为操纵市场留下了巨大空间,而这一操纵给股市带来无穷多的后患。
第一,股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风险严重不对称;第二,股市从发行的一瞬间就被高度投机的资本控制;第三,二级市场变成没有价值股票的垃圾场,一只新股股价需要经历若干年的洗礼才会逐渐正常;第四,中国资本定价严重扭曲,人们不知道发行价和开盘价谁是正常定价;第五,资本定价失真和大起大落,无法给予创业投资家、实业家以稳定的预期,无法激励实业和创业的精神;第六,制度激励了投机,而市场投机盛行与当局意愿背道而驰。
上述六大弊端不是中国股市的现实吗?如果我们还是唯物主义者,我们的改革就不能“避重就轻”,否则改革就会失败。这样的教训我们已经经历得太多了。(博客:钮文新)
下一篇:刘宏:券商量化产品畸形发展 重安全不注重收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局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局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