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宇:新股市场化改革给A股敲响丧钟

  当前,那些受过西方经济学系统培训的同学们正在主导着或影响着中国A股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进展。在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弱效市场上,冀望于彻底的新股市场化发行,尽管推动改革者的动机良好,最终的结果却很可能是中国股市瞬间濒临死亡。就好像面对一个体弱多病的病人,医生们采取的治疗方法是尽可能加大剂量的抽血和降压,而不管病人血糖和血压是否正常;同时,医生还不知不觉的淡忘了病人正常的排泄功能,使得病人的肚子越撑越大。医生们本想尽快实现病人的好转,但现实却是残酷的。尽管病人的身体看似在膨胀,但血液却在不断抽离,腐烂的肌肤没有割除,病情日益恶化。如果你是个医生,你会怎么办?

  现在市场里面贩卖各种药方的人,越来越多;那些随便开药治病的人,无论目的是否单纯,但似乎都打着“市场化改革”和“保护投资者”的旗号。但是,我们需要正视的是,恰恰是那些打着“新股市场化可以提升市场效率”旗号的人,很可能犯了幼稚病。而那些“保护投资者”的人却无法杜绝那群融资者及其帮凶们放弃恶意圈钱、抽血的念头,这才是A股市场——这个年青病人日益病入膏盲的原因。

  显然,从股市诞生的第一天起,中国A股市场与西方发达国家股市存在本质的不同。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股市多数是市场自发形成,而A股市场却是政府开办的。尽管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各有其优劣势,但诞生的本源的不同会影响股市发展的格局和制度化建设的大相径庭。市场自发形成的股市往往比政府更懂得什么是市场化,什么不是市场化;市场自发形成的市场往往能够形成一种相对合理的淘汰机制,使得资源配置更为合理,而不是保留垃圾股长期不退市;那些自发形成的市场由于投资者经受了上百年的历练和沉淀,更能够适应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更能够清楚明白什么叫做买者自负、风险自担。

  A股市场明显不同于发达国家股市之处还包括,发达国家股市可以实现的良币驱逐劣币的效应,但这些在A股看不到。A股市场上流行将垃圾股和业绩包装过后的成长股炒到天上去,而实实在在业绩优良的蓝筹股只能趴在地上。A股市场那些善于粉饰业绩和业绩变脸的妖魔鬼怪纷纷变身为各路神仙、甚至是玉皇大帝的亲戚;只要谁的变身戏法表演得精彩,谁就能够准找得道成仙之道、实现市值的翻番,股东们也可以成功套现。中国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如果真的要奉行价值投资,那就不仅仅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也需要一双火眼晶晶和一根金箍棒;否则,不仅容易看走眼,被白骨精吃掉;也容易掉进缠丝洞,永世不得翻身。当然,现在更需要如来佛祖显灵。

  尽管新股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没有错,但加快建立市场优胜劣汰机制才是根本,单纯的敞开新股发行的大门,仅仅是解决了融资者入市的问题,但并没有解决优胜劣汰的问题,众多的企业一旦业绩变脸,如何实现淘汰退市,如何给不合格的发行人和相关中介机构,如何补偿投资者,这一些问题都需要立法保障、深化改革,甚至上述步骤应该优先于新股发行启动之前进行。只有优先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加强上市公司质量控制、优化投资者结构、净化市场投资环境,才能为市场重启融资功能奠定基础。否则,A股仍然是那个以投机博弈为目的的赌场,上市公司仍然养成了圈钱抽血的习惯,投资者要不是那些追涨杀跌的赌徒,就是被迫以献血为己任的融资事业的奉献者,却无法获得应有的投资补偿和回报;而监管者又将不厌其烦和永不能脱身的充当保姆和医生的角色,随时准备着出手救市和治病救人。

  可以预计的是,这种所谓的市场化新股发行方式一定会被投资者以脚投票的方式投出不信任票。而A股市场最近的下跌就是铁证。幸好监管层已经迅速做出了决定,未来新股的审批节奏将会受到控制,但这离市场可以接受的程度还远远不够。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最重要的前提是要恢复市场正常的新陈代谢机能,只有果断的割掉那些腐烂的肌肤,逐步输入健康和新鲜的血液,身体才能逐步康复;在身体没有调理好之前,就忙着抽血,这恐怕是缺乏大局观的做法。(博客:胡宇)

上一篇:王继洲:空头嘲笑多头 去去去
下一篇:董登新:垃圾股正步入1元股时代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局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局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