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铭:IPO停摆一周年 券商自食苦果
自去年11月2日浙江世宝挂牌之后,再没有新股上市,而IPO停摆也即将满一年。没有新股发行,对于券商投行部门来说,意味着其没有新股保荐与承销收入,同样意味着其日子难熬。于是,裁员、工资下滑、取消津贴甚至转行在券商行业中异常盛行。曾经炙手可热,如今门庭冷落,券商投行部门的困境,也折射出A股市场的另一种生态。
由于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方案仍未出台,今年新股IPO重启希望不大,在这方面券商将颗粒无收。其实,从2010年~2012年,券商保荐与承销收入就呈现出逐渐下滑的态势。统计显示,2010年~2012年的3年时间里,券商IPO保荐费收入分别为163亿元、130亿元、54亿元。券商保荐承销收入持续下滑,与A股持续低迷的行情有关,与新股发行制度存在诸多方面的弊端有关,当然也与券商本身有关。某种意义上,今年券商投行遭遇新股IPO保荐承销“零”收入的尴尬,券商同样难辞其咎。正是因为不作为或乱作为,导致券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导致券商自食苦果。
在现行的新股发行制度中,虽然监管部门进一步强化发行人的信息披露,也推出了中止发行机制,但发行人包装粉饰现象仍然大行其道,券商投行与保代未能勤勉尽责的亦不少见,在新股IPO盛宴中,处处充斥着利益的博弈。而且,现行IPO制度,保障了发行人与保荐机构的利益,而忽视了投资者与中国资本市场的整体利益。跛脚的利益链下,新股发行必然导致利益输送现象的发生。
中国证监会在新股发行中推出保荐机制的目的,在于希望保荐人与保代能够履行“勤勉尽责,诚实守信”的职责,是希望券商能为市场把好关,但事实情况却是,作为保荐人的券商及保代,其与发行人穿一条“裤子”,所谓的保荐,变成了“保”发行人上市,而没有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绿大地、万福生科等造假上市的案例说明,保荐机制存在巨大的漏洞。事实上,绿大地、万福生科案个中并非没有瑕疵,由于券商抱着只荐不保的心态,由于券商为了自己的利益睁只眼闭只眼,由于券商没有勤勉尽责,最终使悲剧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并对市场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即使是平安证券代替万福生科补偿投资者,其对市场造成的负面影响,也绝对不是能一“补”了之的。
除了券商在保荐时未能勤勉尽责之外,对于发行人大肆吹捧亦是新股发行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发行人与保荐人都希望新股能够高价发行,如此发行人能圈到更多的资金,保荐人可以窃取更多的承销费用,因此无论是在所谓的价值投资分析报告中,还是在路演推介中,券商都会与发行人站在一边,并形成利益共同体。新股“三高”发行,有发行人包装粉饰的功劳,有发行制度方面的原因,更有券商保荐人的“贡献”。
Wind数据统计显示,在这三年间IPO首发上市公司家数为884家,首发募集资金总额超过了1万亿元。上市公司正常的融资与再融资行为,其实对市场不会形成太恶劣的影响,而普遍的“三高”发行、巨额超募现象,却会严重打击整个市场的信心。投资者丧失了信心的市场,股指只有以下跌作为回应,而股指的下跌又会波及到投资者的信心,继而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新股发行的暂停,进而券商保荐承销收入受累。
对于券商来讲,在新股发行中需要切实履行勤勉尽责的职责。为市场把好关,其实也是为自己把好关。否则,IPO暂停,券商投行步入行业低价的故事会不断被重演。
下一篇:令狐冲甲:金融板块全线爆破 带动大盘上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局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局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