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天眷精英公司内讧 投资者被许诺归还本金
从炒股节目中挖掘基金经理,2个月即募集到8000万资金,运转不足1个半月就产生矛盾,私募操盘人强行换人、给投资者打承诺保证书,发生在鹏达双鑫投资公司的一场投资事件展现出当下私募基金混乱的一份生动样本:投资几乎成了一场“日新月异”的儿戏。投资者吃了亏,私募在公司治理上的硬伤也再次暴露出来。
事件的主角是鹏达双鑫旗下的私募基金天眷精英,该产品的四位基金经理都是在电视炒股节目上被发掘。2011年5月12日,北京电视台《百姓炒股秀》宣布,该节目的常客刘敬、杨宝忠、李明祥、刘堃琨、王涛5人要投奔私募基金鹏达旗下,以他们为基金经理成立阳光私募产品。由于他们的号召力,天眷精英一期于当年7月29日成立,募集金额超过8000万。他们的产品也极具特色,由人的组合代替股票组合,由王涛担任风控经理,其他4位基金经理各负责25%的资金投资。
不过,产品运作不到1个半月,矛盾就产生出来。一份由4位基金经理签字的《致投资者的一封公开信》流入网络,信上透露,每位基金经理分配到的资金为总募集资金的5%,剩余资金应按照基金相关规定使用,但是基金发起人——鹏达双鑫投资公司北京分公司总经理杜朝颖动用了这部分资金进行投资,导致基金净值从1元跌至0.93元。
在接受采访时,杜朝颖对此并不认可,他认为是4位基金经理不满意手中5%的投资额,想要动用剩余资金被他否决,才会产生矛盾。但他承认,参与了投资决策,“作为基金的管理人,我有权做出决策”。
而在双方的拉锯过程中,一个在路演中反复被提到、“4位基金经理彼此独立,互不干涉”的防火墙制度也渐渐瓦解。按照原先的设计,该基金分为个人账户和公共账户,由风控经理作为“把关人”,决定投入市场资金的多少,而4位基金经理则平分确定投入的部分,每人掌管25%,这部分就是个人账户,未投入市场部分就是公共账户。但很快这个制度就被修改,公共账户只要5人小组的大多数人同意,就可以立马入市。私人账户中重仓某只个股的,只要能说服其他人,公共账户也可买入。
“我现在最后悔的,就是公司管理经验不足,修改了这一制度”,事后,杜朝颖总结,如果制度不变,就没有公司内部的拉帮结派,也不会导致公共账户发生超买,重仓股亏损导致净值短期内迅速下跌,甚至托管行一度发来警告,重仓某只股票已经超过总资金的20%,触发了信托合同的限制条款。
业绩不好,4位基金经理也马上被嫌弃,在第一封“致投资者公开信”发出后,4位基金经理之一的杨宝忠就被冻结职务。杜朝颖解释说,冻结职务主要是因为其投资失误,只要其管理的个人账户净值回到1元,就恢复原职。不过,实际情况是,到了2012年5月23日,公司网站发出公告,将刘敬、李明祥、杨宝忠三人开除。
期间,有投资人就基金经理离职一事向银监会投诉。今年6月得到反馈,“没有发现暗箱操作、违规行为”。原因在于,在最初的信托合同上,投资顾问为鹏达双鑫投资管理公司,而并非4位基金经理。在双方发生冲突之后,该计划的委托人也没有提出信托计划提前终止或变更投资顾问的意见。
这恰好是私募管理层与基金经理的矛盾所在。4位草根基金经理认为:投资者之所以将资金交给天眷精英基金,是冲着他们组成的投资团队而来。而作为管理层代表,杜朝颖认为,4位基金经理是被雇佣关系,其有权开除不遵守公司规则、业绩不佳的投资经理。杜朝颖表示,这些人走后,公司治理越来越好,业绩也保持稳定。
公司内部矛盾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业绩,2011年底,天眷精英1期的净值跌落至5毛左右。受损的投资人质疑公司,得到的是一纸承诺:保证在赎回基金时,偿还本金。
在北京的一位投资者手上,记者见到了这张承诺书,在一张白纸上草草写着两行字:保证归还原始投资资金天眷精英1期150万,凭此领取公司凭证,此信条截止日为2012年7月28日。下面是杜朝颖的签名,但没有公司盖章。
杜朝颖承认了这一签名确实是他所署,但表示这是出于对投资者负责的态度。
不过,到目前为止,上述投资者并未拿到赔偿,她在去年2月基金首次打开时就选择了赎回,150万初始投资金缩水至90万,她拿到的是一份新的协议,其实质是聘用合同,天眷精英的发起人鹏达双鑫聘用何峤为“客户服务部首席顾问”,报酬则是投资亏损金额,当基金净值回到1元之后开始支付,如果基金存续期内不能足额支付,剩余部分将由杜朝颖个人支付。
根据官网信息,截至今年9月28日,天眷精英1期净值为0.5487元。
“私募摊子小,个人色彩浓厚”,北京一私募老总表示,核心人物一言九鼎,对于他们的约束力小。至于给投资者打包票,承诺归还本金,这在公募基金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私募压力大,当业绩不好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就会进一步凸显。而作为受托人,信托公司仅扮演通道的角色,难以在公司治理上发挥实质性作用。
事实上,这样的案例在私募圈并不少见,比如吕俊与姜广策分道扬镳、黎仕禹出走广东斯达克、新航线投资罢免董事长,几乎都是因为股权设计或管理的问题产生内部矛盾。
在一位资深基金业人士看来,私募往往是由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组成,他们可能是各个领域的佼佼者,单打独斗惯了,而且认为只有业绩最重要,只要出成绩,其他都是小问题。但实质上,组成团队就需要磨合,个人需要服从公司制度安排,尤其是在风控制度上,朝令夕改是最为危险的。他认为,在考虑投资灵活度的同时,私募需要加强职业素养培训。但更重要的是,私募的信托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目前,一些保护投资人利益的条款已经写入信托合同,如止损线、警戒线、优先与劣后收益等,但是涉及公司治理的问题却很罕见。上述私募表示,在国外,私募基金想要获得养老金或机构投资者青睐,必须完善管理人制度,并形成书面材料公布,大到基金经理变更,小到投资委员会的投票流程,都必须清楚标注。而且重大制度更改必须公示,甚至需要重要投资人首肯,这些都值得国内私募借鉴,尤其是在新基金法实施之后,私募可以不通过信托发产品,更需要完善的信用体系对其进行约束。
下一篇:狐眼看市:87%专家看平周二股市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局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局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