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骏:我不值10亿 遗憾很大

唐骏

  唐骏刚从盛大网络转会到新华都集团时,一位与之相熟10余载的媒体人曾大胆预测:不出5年,你一定会出来单干!闻听此言,唐骏颇为不悦。未满5年,预言应验,唐骏离开了宣称给他“10亿元薪酬”的新华都集团,“屈尊”于规模尚小的港澳资讯。

  在经过了学历造假事件、云南白药股权收购纠纷等种种风波之后,曾经围绕着唐骏的“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打工皇帝”的光环早已褪色,他面对外界也比之前“随性”了许多。

  面对《新商务周刊》记者,唐骏说:“今天我什么都敢说了。如果是一个月之前,出于各种顾虑,很多话还是不能这么直接地讲出来。”他坦承自己面临着职业经理人“不上不下的尴尬”,直言自己并不值“10亿的身价”,也开始反思在盛大网络与新华都集团的得失教训。

  新华都经历:高高在上

  港澳资讯之前是新华都集团的控股子公司,如今被你们管理团队收购,这一交易是怎样达成的?过程是否如外界所说的那么顺利?

  当时我们觉得港澳资讯是个比较好的机会,所以在一起做的这件事。

  陈发树也很看好这一行业,就很支持我们,关于MBO的谈判前后经过了一年多,最终做成了。无论于公于私,我都很感激陈发树。他不只是与我在人生轨迹上有过交集,还帮助过我、为我提供平台。对于人生经历中的每个人、每件事情,我都觉得很有价值。

  在新华都集团任职近5年,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如果能够重新再来一次,你会怎么做?

  最大的遗憾是,我基本没有碰新华都的支柱产业——零售,新华都有将近80家超市,我只进去过两三个。成本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恰恰是我所欠缺的,新华都给了我这么好的机会去学习成本管理,我却错过了。

  我与超市的高管都没法有效对话,更别说有针对性地提出管理意见了。作为集团总裁,这样肯定是错的。

  我在新华都站得太高,把行政总部放在了上海,这是个错误,遥控管理是做不好的。我只能做一些战略性的事情,比如资本运作,就是投资青岛啤酒、云南白药的股票等。下面的员工当然看不到这些,因而我对于公司内外的各种议论也不去否认。如果还有一次机会的话,我应该经常去超市看看,了解供应商和客户的情况,多跟管理层沟通,讨论如何进行兼并,还有选址等问题。

  谈到你在新华都集团的经历,外界最关注的就是10亿元薪酬,你认为自己值这个身价吗?
 

  我认为不值,但陈发树觉得是值得的。我在上海办公,都是高高在上的,没怎么去过超市,只是偶尔打一个电话问“你们那怎么样”。这样帮助陈发树做集团总裁的事务,别说10个亿,连1亿元都不值!

  不过,陈发树从财务的角度看问题,挣到了钱就是值得的。所以,我自认没有做好公司的总裁,只是做好了老板的财务助理。

  《新商务周刊》:与陈发树共事近5年,你认为可以从他身上学到哪些东西?

  陈发树是一个善于抓住机会的人。他的最大优势是自己看不准的事情不轻易出手,很多企业家每年都会做一件事情,而他是两年、三年才做一件事情,是看准一个做一个,第一需要眼光,第二需要买得准。

  当时陈发树跟我说,唐骏,不急,我们慢慢在一起(做事情),三年、五年做一件事就可以了。过去5年里他做了三件大事:投资青岛啤酒、紫金矿业、云南白药,而引进我唐骏算是第四件事,他从中总共挣了将近100亿元。

  你现在跟陈发树之间还保持联系?

  我现在和陈发树的联系很多,虽然分开了,但是核心利益还是在一起。我们毕竟有过5年的交情,朋友的情谊还在。实际上,离开了新华都之后,我们之间私人上的联系反而多了。过去他把我当朋友,但是我没有把他当朋友。这也是职业经理人的误区:老板把你当朋友,但你一定还是要把老板当老板。

  盛大经历:未发挥内部管理作用

  对于上一任老板陈天桥,你如何评价?

  陈天桥最大的优势是时刻充满危机感。当年我在盛大时,他每天早上三点钟就醒来,会爬起来查看昨天晚上的在线人数,有没有哪台服务器断了。因为他老觉得会出问题,不允许任何一台服务器宕机,总是绷着神经做事情。

  来自外企的职业经理人加入民营企业后往往会因为难以融入而迅速离开。你当时加入盛大网络之初的三把火,更多是为了适应环境吧?

  我刚进入盛大的三把火是——学习盛大、了解盛大、融入盛大。这就是妥协。如果我一进入盛大就表示要把它打造成一个国际化的管理体系,陈天桥和盛大的管理团队肯定不能接受,这就需要调整。

  那4年后离开盛大时,你对自己的表现又作何评价?

  2004年全球市的大环境十分糟糕,纳斯达克的几家中国网络概念普遍低迷,拉低了投资者信心。但是盛大仍然要顶风上市,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那个时候上市非常艰难。当然如果是现在这样的环境,没有唐骏盛大依旧可以上市。

  当时起到关键作用的是我在微软的经历以及荣誉。我对投资人们说,你们相信盖茨就等于相信我,因为我是微软历史上唯一拿到“终身荣誉总裁”称号的人。最终盛大是第二批上市的中国概念的第一家,也是中国第一家上市的网络游戏企业。

  2004年2月我刚去时,盛大只是个300人的小公司,2008年我离开时市值将近200亿元。两次去华尔街的路演,在我的全力操作下,每次都会为盛大带来50多亿(市值增加)。我通过微软的关系帮盛大引进了一些游戏,通过私人交情解决了盛大与开发《传奇》的韩国游戏公司的官司,这等于拔掉了悬在盛大背后生死攸关的毒箭。

  在盛大的4年我觉得很值,我相信陈天桥也觉得很值。在我准备离开时,陈天桥邀请我再和他签约四年,甚至主动提出退后一步,让我真正进入盛大内部进行管理。不过当时我已经和新华都谈好了。
 

  双方都觉得很值,为什么没能继续走下去呢?

  当年作为外企职业经理人加入盛大时,我非常清楚自己的定位,从开始就没有把自己“太当回事”——当大家问及我在盛大主管什么业务时,我的回答是“陈总(陈天桥)不管的都是我负责”,既巧妙地回答了问题,又现实地反映了当时我的职责,这句话后面还有一个潜台词,其实就是“陈总管的我都不管”。

  基于这样的定位和心态,我在盛大的4年与陈天桥和睦相处,尽了一个民企职业经理人的职责,也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我的优势和作用,同时也帮助了盛大。直到现在,我和陈天桥还保持着友谊,我还很怀念在盛大的4年经历。

  如果回顾在盛大的职业经历,对自己会有哪些反思?

  我认为自己过于妥协了一点。刚开始时需要低姿态去融入,但融入之后还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真正意义上对于公司内部的管理。这方面我做得不够。

  我更多的是进行外围的操作,比如盛大的上市、路演,解决与《传奇》的纠纷,试图收购新浪等。这些我会很主动地去做,也会给自己打高分。但是我不去碰老板的地盘,我过去的做法是他们管的我就不管,其实在我看来他管的地方有很多也是管得不够的。公司内部管理很重要,我在这方面妥协太多了。后来我才发现,陈天桥也希望我来管,而且也是我应该去管的。

  如果可以重来,我会把公司内部管理更加制度化。相对来说,中国的民营企业是更加个人化的管理模式,都是老板想起来说什么就说什么。我会让他们内部更加趋向于微软式的管理方式——架构化、阶梯化的管理,采取指标化的考核管理。这才是正规军的打法,但我没有在盛大运用自己这方面的长项。

  民企职业经理人全军覆没

  如今,你以MBO的方式结束了“打工”生涯,是不是因为看透了中国职业经理人的宿命?

  对于国内的职业经理人来说,我看到的失败要远远多于成功。

  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在公司里其实相当于助理。比如我虽然是新华都总裁,但实则是新华都董事长助理。我可以说在我分管的部分享有充分的话语权,但是实际上分管的部分几乎没有。

  当然我不管并不代表不做事——我可以支持他们把这些事情做得更完美。这可以说是中国职业经理人的悲哀。所以,我打算换一种方式做职业经理人——为自己打工,可以享有充分的决策权。

  你觉得现在中国的市场环境还不适合职业经理人发挥更大的作用?

  按《公司法》规定,中国公司是法人代表制,就是董事长制,中国公司的决策人是董事长,即使中国的民营企业招聘了职业经理人担任总裁和CEO,这些总裁和CEO的职权和职能也更像是董事长助理或副手,和国外职业经理人CEO的角色相差甚远。

  这其中有制度原因,更源于中国民营企业的创始人根深蒂固的老板心态。中国的职业经理人要在短期内改变现状是不可行的,这也解释了外企的职业经理人到民企后明显水土不服的现象:外企的职业经理人将国外CEO的模式套用到中国民企中,以为自己可以在权限内决策一切,有点“自我膨胀”。后来发现,几乎重大事情自己都不能决策,导致他们纷纷从民企中途离场,中国“职业经理人”在民企几乎“全军覆没”。

  中国民企的老板们还没想过要真正把决策权和管理权交给一个外来的职业经理人。不是他们不相信外人,是中国的“老板历史”只有30年,而国外已有百年历史,中国的“老板文化”和心态还没有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可能要等到第二代、第三代时。

  与陈天桥、陈发树等成功的企业家相比,你认为职业经理人在企业经营上是否有所欠缺?

  年轻的职业经理人比较浮躁,总想着赚大钱。其实哪有那么容易,而且他们总觉得现在的老板没什么了不起。很多职业经理人路径是:到某家公司做了不久很快自己就出来开一家公司,和原来的公司做一样的业务。但基本上都是失败的。道理很简单:看上去简单的事情实际上做起来没有那么容易,失败是必然的。

  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取得成功有很多因素都是充满偶然性的,就是经过了各种各样的尝试之后才碰到了一个。

上一篇:许朝军血泪经验:点点网失败在哪?
下一篇:万科双雄的终极猜想:10年“水火交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局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局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