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别人不敢冒的险 我敢

万达集团董事长 王健林

  近日公布的胡润2013全球富豪榜上,59岁的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以780亿人民币排在大中华区第七,亦是内地房地产首富。

  但王健林的野心早已不限于地产,他盯上了文化、旅游,甚至电商……

  在王健林看来,别人都看好的事,他不会去做,别人不敢冒的险他敢。他说这一辈子做过的失败的事情很多,但只要不会让万达全军覆没,就都会去尝试。

  进军文化

  地产首富要转型

  在不需要出差的工作日,每天早上七点一刻,王健林都会出现在北京东长安街万达广场25层,穿过一个近40平方米的前台,推开厚实的真皮大门,经过一个带有更衣室的会客厅,来到自己的办公室。

  在这个办公室里,王健林管理着自己的商业帝国。他已三次成为胡润内地地产富豪榜的首富。但未来,王健林可能不会在这份名单上出现——万达会被定义为文化产业集团,而非房地产企业。

  2012年10月,万达拿到了做文化产业的注册批文,在北京注册成立了万达文化产业集团,预计年产值200多亿元。

  这是万达的第四代产品。20世纪80年代,万达做旧城改造;20世纪90年代,万达做住宅开发;2000年左右,万达确定了订单商业模式的开发,做城市综合体项目。

  万达的文化产业布局从2009年开始。当年,万达做楚河汉街项目时,定位还是“打造城市中央商务区”。但王健林想来想去,觉得“和每个城市一样打造一个商务区太没有特色了,不如做文化类项目”。

  在王健林看来,楚河汉街项目是万达在文化产业上,除了电影院之外真正开始找到感觉的转折点。

  如今,楚河汉街投资额超过500亿人民币,以26亿美元收购全球第二大电影院线运营商AMC(中国民企并购外企的最大交易),开发长白山、西双版纳、大连金石等巨型旅游地产项目……万达这些投资均以文化和旅游为核心。

  外人不解,万达做商业地产做得风生水起的时候,为什么不在此领域精耕细作,而是突然转型大手笔投资文化产业和旅游。在王健林看来,万达现在要做的,不是大家都认可的事情,而是那些少数人想做却不敢做的事儿。

  万达集团去年收入1417亿元,同比增长34.8%。“未来5~8年,万达的核心竞争力是文化和旅游,到2020年,万达地产类收入要下降到45%以下。”王健林这样描述万达的转型。
 

  下海创业

  敢借百万高利贷

  万达的每一次调整和转型,在公众看来,王健林都很“激进”。

  将时钟拨回到24年前的大连西岗区区政府主任办公室中。

  时年34岁的王健林正在做一个决定。两年前,他响应“百万大裁军”的号召,从部队转业来到这里,为了不再闲得“发慌”,他想去濒临破产的西岗住宅开发公司,做一些房地产开发项目。

  难倒王健林的是100万的注册资金,他前思后想,最终向一家国企借了高利贷,利息每年25%,5年内还清。

  朋友们都认为风险太高、投资太大,王健林则认为,富贵就要从险中求,“如果一件事周围所有的人都同意你去做,那你千万别做,如果只有少数人认为可以做,这少数认可的人中还有一部分没有胆量去做,那你就可以去尝试。”

  开发房地产项目需要政府指标,王健林没拿到,但政府做的旧城改造项目却无人接手。当时的改造成本为1200元每平方米,而那时大连房价最高的也仅为1100元每平方米。

  王健林接手后,做了几点创新——暗厅改成明厅,装铝合金窗、防盗门,每户配洗手间,这些现在看起来似乎很平常的改动,在当时可是要冒很大风险的,“那个时候,只有局级干部的住房才可以配备洗手间,因为这个,我还差点被纪委调查。”

  最终这个项目1000多套房子以均价1580元每平方米在两个月内全部卖光,王健林获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员工重病

  转向做商业地产

  1992年,万达已占大连房地产25%的市场份额。邓小平南巡后,王健林看到了南下的前景。当时的政策还不支持民营企业在外地发展,王健林则觉得“看准了就要去干,留在大连虽然可以生活得很好,但永远都是一家地方性的企业”。

  从1992年在广州注册公司进行全国范围的住宅项目建设开始,到现在,经过20年的发展,万达的项目已遍布全国90个城市,旗下拥有30多万名员工。

  2000年,跟着王健林一起创业的两名员工患了重病,当时没有社保,都是企业自己掏钱给员工治病,万达为此花了200多万元。这件事给王健林的刺激非常大,“再过二三十年的时候,创业期的这些员工都老了,需要看病的员工会更多,而房地产企业一个最大的问题是现金流不稳定,遇到国家政策调整会更麻烦。”

  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一家做住宅的企业是百年企业,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其需求一定会下降。于是,王健林决定转做商业地产,“最起码盖房子这部分我们是懂的,其次就是找好的合作伙伴”。

  王健林首先盯上沃尔玛。“第一次上门和沃尔玛的人谈,被一口回绝。一次一次上门谈,花了一年时间,对方才同意试试。”

  此后一年内,万达让沃尔玛在全国6个城市“试”了6次,之后,更多的全球连锁企业也表示“有兴趣试试”,于是万达“订单商业地产”出炉。一个超市加上一个购物中心,周边再配上写字楼、酒店、公寓、电影院和一个商业中心——也就是“一个万达广场,一座城市中心”。

  对赌马云

  电商亦是新目标

  实际上,除了旅游和文化,王健林的新目标还有电商。

  去年底,王健林与马云曾就电商与传统商铺的未来设下“亿元赌局”。王健林说:“电商再厉害,但像洗澡、捏脚、掏耳朵这些业务,电商是取代不了的。我跟马云先生赌一把,2022年,也就是10年后,如果电商在中国零售市场占50%,我给他一个亿,如果没到他还我一个亿。”
 

  对此,王健林后来表示这不过是玩笑话。面对电商这个诱人的大市场,万达也开始了筹划。有业内人士透露,万达为电子商务公司CEO开出200万元年薪。王健林坚信传统零售模式不会死,要做的就是线上、线下互动的O2O模式,他称为“智能广场”。

  根据万达的规划,要把旗下商业地产、酒店、电影院线、连锁百货、旅游度假五大主营业务整合打包,打造“线上商业综合体”。

  他掰着指头算了一下,今年万达广场80多个,明年110个,届时人流达20亿次,创造线上线下相结合,促进万达广场的便利性消费。“我们的模式是完全的跟其他不一样,如果一样我们就不用再做了。”王健林对万达进驻电商信心满满。面对万达没有电商基因的质疑,王健林毫不在意:“企业没有什么基因不基因,就像我原来没有做过商业地产一样,虽然我没有做过文化、也没有做过旅游,我现在还不是在做嘛。”

  语录

  ●什么清华北大,还不如胆子大。

  ●要想成功,想比别人更领先或者让别人无法追上你,必须创新。在经营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运作模式、商业模式的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形成最具特色的核心竞争能力。

  拎一箱现金激励球员

  在万达,王健林做的决定没人敢提出异议。“如果王总心情不好,有些事情就不敢汇报。”万达的一些副总在见到王健林的时候会“战战兢兢”。

  在王健林看来,因为自己既是万达的创始人、大股东,又比较强势,很容易形成“一个人说了算”的局面。在这样一种管理氛围下,对王健林有一层隐约的约束——他永远不能犯错。

  但无论是个人行事还是企业发展,“谨慎”“安稳”这样的词语从来不会出现在王健林的身上,王健林一直都是高调而热血的。

  王健林是狂热的足球爱好者,在大连投资足球的时候,他拎着装满现金的密码箱来到球场上,万达上半场输了球,他拍着密码箱说:“下半场扳回来,奖金翻倍。”

  1992年,王健林敢于押上自己的全部身家800多万元购买傅抱石的一幅画。

  在哈佛大学演讲时,面对提问者关于万达并购AMC的风险问题,他回答:“也许我会成功,也许我会失败,但是我这一辈子干到现在,失败的事情多了去了,只要不会让万达伤筋动骨,我都可以去尝试。如果一次失败可以让万达全军覆没,那我会慎重决策,否则我都会去做。”

  不许家人进万达工作

  坊间传闻中,王健林被描述为一个“红二代”,父亲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曾任西藏自治区副主席。王健林15岁参军,28岁升至副团,1986年转业。

  王健林不允许任何家人进入万达工作。太太拿到钱成立了自己的投资公司;儿子王思聪自英国留学归来后,一直担任万达集团董事,自己在外投资竞技游戏产业;四个弟弟老老实实在成都做点小生意,“王健林是家里的长子,他在家说话,几个兄弟都不敢吭声。”王健林的这点家庭性格可能和他父亲有些相像。

  对于财富传承大事,今年59岁的王健林给自己留了十年时间,在这十年间,王健林打算建设职业经理人团队,寄希望于未来可以通过家族信托的方式传承财富。此外,王健林还曾说:“我给他(王思聪)两次失败的机会,两次失败后就要老老实实回归万达。”

  王健林希望自己退休后由自己来写自传,因为“枪手理解不了我的思想和我的感受”。(据《钱经》《中国企业家》《时代周报》《中国房地产报》报道)

上一篇:2013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盖茨第二 李嘉诚第八
下一篇:董明珠:下属害怕她 但愿意追随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局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局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