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端午节话悲情文化的泛滥

 每年端午,全国各地必然组织“吃粽子、赛龙舟”纪念春秋战国时代的屈原,据有关统计,这项活动延续了至少1000多年,其深得人心与群众基础和品牌影响力之大足见一斑。近期电视剧最热播的节目大多以抗日救亡“悲情”英雄人物剧本为主,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代国家领导人中,在接待外国佳宾中,经常性地亮出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来示好,《大红灯笼高高挂》、《单身汉》等电影的获奖,到处充满着以丑为美,悲情的情节,悲情的文化泛滥,必然造就悲情的英雄-------在错误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屈原被楚贬至湖南,在报国“无望、无奈、无助、失宠、失意、失败”中上演了投汩罗江自我了断的悲剧,纯属个人行为,倒符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在春秋战国死人千千万万如粪土,死一个人如草芥的年代,人们唯独对其情有独钟,如其说他是英雄,不如说是后来人在创造着自己心中的“悲情”英雄。就事论事,屈原的失宠与被贬与其不了解楚王的喜好和动机有关,在偏离了航道的大海中航行,迷失方向,迷失自我的概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屈原也摆脱不了这样的命运。

  历史给屈原贴上“爱国诗人”的标签,诗人定位极准确,但爱国就未必是真?我看是一厢成愿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爱国:首先,楚王要把他爱国的标签剥掉,认为他只是个言过其实,专门找茬、难堪楚王的王室子弟;在周王那里简直是大逆不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已让其大权旁落,社会动荡,你屈原还要楚国励精图治,要搞个“春秋六霸”、“战国八雄”改写历史,这难道是爱国?这样的爱国是不爱大国爱小国(楚国)的分裂主义;套用现在流行的术语,这是“湖独”(湖北、湖南搞独立)与“台独”的陈水扁有什么两样,这难道是爱国吗?孔子的主张是要恢复周礼,恢复周王室的王权,恢复周王室的领导权来维护社会秩序及和平,他爱的国家不仅仅是鲁国,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国家,其爱国情操远远高于屈原,但不见有人叫他是爱国教育家?历史有时候是在放屁,还是一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

  屈原被塑造成“悲情”英雄的身后名估计他生前不曾想到,也未必是其所愿,被人们请上神坛,满足人们的心理诉求,成为工具更是始料不及。

  中国“悲情”英雄为何如此有市场?“悲情”文化渗透力为何无孔不入?究其原因有三:

  一是阶级统治者将“悲情”英雄的家国情怀无限放大,加以宣传,为其统治目标的实现而服务,在榜样力量的驱动下,“悲情”英雄不断涌现;

  二是社会劳苦大众对“悲情”英雄的同情与千古传颂推波助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教化下一代人在错误的道路上前行;

  三是攀比心理在作怪,人们通过“悲情”英雄的悲剧,运用比较优势满足自己的智慧和幸运等心理需要。

  在上述三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悲情”文化盛行不蓑,“悲情”市场土壤肥沃无比,开花结果必然是硕果累累。

  其实传统“悲情”文化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阻挡了个人修养的进化,让部分人将“悲情”英雄当偶像。如清晚期的曾国藩、李鸿章、张勋复辟等在世界政治洪流中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些现实的确为害不浅,信手拈来:

  1、屈原:只爱楚国,爱国格调比孔子低,对当时的政治时局把握不准,失宠于楚

  王,满腔报国抱负付之汩罗江的东流水;如果是企业的营销总监,因对市场竞争态势及老板的企业愿景不明,一意孤行,只有落得被炒鱿鱼的下场。其在历史上的政治地位,因与司马迁有着相同的命运及获得社会大众同情,而被史记美化和拔高。

  2、项羽:楚汉争霸中败下阵来的项羽,经史记司马迁和李清照“生当人杰、死亦

  鬼雄“渲染,一代霸主,“悲情”英雄的形象呼之欲出。在领导力上,项羽逼走了范增、陈平、韩信自掘坟墓,才导致后来刘邦的“咸鱼翻生”,这样的霸王能任贤用能,治理好一个国家吗?战略眼光上,在“鸿门宴”上见到吃生肉的屠夫樊哙直呼其为英雄,放刘邦一条生路,将自己逼上绝路,没有战略和方向感的国家领导人要将国家带向何方?只有天知、地知、神鬼知道。在安抚百姓方面,火烧阿房宫,活埋几十万秦军将士、挖掘秦始王陵寝,这是个君王的作为,其政更暴于秦,这能安定天下?在定都问题上,大臣反对定都徐州,其反驳如穿了金缕衣夜行,无人知晓,其虚荣和贪婪必然搜刮民脂民膏,百姓能安居乐业吗?

  项羽的无道与其说是刘邦战胜了他不如说是自己打败了自己,上帝(自然规律)也必

  然是抛弃他的。2000多年后的今天,仍有很多人认为刘邦的运气好,他只是个流氓,看看上述的理由就知道刘帮在按自然的道在运行。对于企业而言,对人才的“忠、德、勤、能、绩”的全面要求是错误的,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忠”需要区别对待,是其没有更好的去处而留下来,还是有这样的机会而选择继续合作?能够把握企业成功关键因素的人才即是功臣,而不是需要完人。

  3、岳飞:在封建社会家天下的统治下,大臣只是皇家奴仆,绝对服从是主人管理

  的先决条件。用企业组织架构来说事,赵构这总经理岗位要求既要考虑宏观世界格局、金融发展、组织建设、资源调配、个人地位稳固、竞争对手现状等组织决策等诸多问题,更何况他这总经理是天上掉下拾到的,原先的职业经理人和他没有多少关系,也没有几个人能逃过来,即使过来了,因不了解他也不敢用,可风其地位及基础岌岌可危。

  岳飞这个营销总监只考虑单一的市场(战场)问题,认为市场形势一片大好,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要人,要政策、要资源,准备北阀,扩大华北和东北的市场,要迅速占领市场,取得竞争上的优势。赵构认为南宋企业是处于初创期,百废待举、人才、资源、竞争力还不足以支持大战,不宜大动干戈,宜固守,待时而变。加上其地位未稳,岳飞火急火燎的目的更是要迎回徽宗、钦宗两帝,这仗就更不能打。但岳飞无视组织岗位职责,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继续开拓北方市场,将个人意志强加给赵构,并行使总经理的权力,将自己逼上绝路,赵构也不是吃素,终于让岳飞“过把隐就死”。幸好老百姓还记得他的愿望,在西湖畔建了一座岳王庙,生前仅用了一次的王权,也是最后一次的王权,让其死后满足了这样的愿望,只不过这是虚拟的身后名(这是中国封建社会读书人最喜欢留名青史的方式)。

  还有文天祥、袁崇焕、谭祠同等等“悲情”英雄,为什么就不能深入剖析“悲情”的症结?放眼世界历史,就中国的个人英雄多,“悲情”英雄多,这与中国的政治形态、管理机制、社会文化、教育方式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减少无谓的牺牲,在个人修炼方面进行加强,在组织机制方面进行完善,进行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引导,避免“悲情”英雄故事的不断上演。

  更加可笑的是在民间家喻户晓影响力最大的四大名著中的三部〈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哪一部的主人翁无不是“悲情英雄”,好象只有悲情才能打动读者,才是中国人的嗜好。三部名著中的很多“悲情”英雄情结,负面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如98年抗水灾,死了的战士就是英雄和烈士,活着的大家都在做着同样的工作,就没有这么幸运,为什么死了的才是英雄,这不是“悲情”情结吗?

  又比如,香港警匪电影中,匪帮会敬“关二爷”,警察也敬“关二爷”,当警匪对峙时,最为难的就是“关二爷了。港台企业在厂区门口将“关二爷”当“财神”更是司空见惯。

  通过上述的案例,可见悲情的文化对中国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确存在着一定的消极因素,需要加以摈弃。

  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的独尊儒术开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成为了社会评判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这个严苛的标准以谬传误、为害极深。按此标准,中国历代帝皇没有一人达标。

  1、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了中国一统的传统文化,因其过于彰显武功,没有文治、较为残暴不是理想的帝皇而忽略其历史地位。

  2、刘帮在治国、平天下中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为文景之治定下基调及基础,因个人文化不多、不事农活,修身和齐家不足就变成了流氓皇帝,真是可叹。

  3、汉武帝彰显武力“犯强汉者虽远必除”的英雄气概也因具有战略扩张性只是一笔带

  过。

  4、唐太宗的东征西讨,甚至要东渡扶桑(当时)日本,征服小日本,但在我们的历史教育中若有若无,只留读者自己想象。

  5、成吉思汗横骑亚欧大陆,因有“黄祸”的口实,中国历史更是讳莫如深。

  6、郑和七次下西洋,这个因是经贸关系,可以大书特书,700年前的辉煌无不诉说着现在的无奈。因近700年的关门锁国,统治阶级不重视经营海洋战略,导致目前中国渔民“悲情”故事在延续,南海、东海、黄海战略上的被动。

  因此,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代说起,中国“悲情”文化害己害人,这样的文化需要革命和终结,中国的教育模式也需要革命和终结,这样中国的“悲情”英雄才会减少,否则中国和平崛起路途漫漫,崛起的速度和威力锐减,美国人不相信中国会和平崛起,我也不相信中国会和平崛起,一个巴掌拍不响,你说和平崛起就能和平崛起?这是什么?能说到做到是势不可挡,本身就是强权和霸权。

  读者不必较真,这只是有感而发,一所呵成,没有经过推敲。 

上一篇:代工厂如何“抱团”竞争
下一篇:王老吉因何“上火”(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局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局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