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八一:得人才者得天下--困境下的中国企业人才意识萌芽
以上所讲的情况,在改革开放之初,只要有产品出来就自然销售,几乎不存在管理的问题。1995、1996年纸糊的VCD有人抢,2002、2003年木板做的手机也有人抢,即使做坏了十个,卖了一个就可以把做坏的那十个的利润赚回来。
而企业发展到现在,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给企业在管理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一切促进了管理向更加注重人的方面发展。
东莞有个很大的家具公司,它是我的客户。它的老板跟我诉苦:“现在做生意太难了,经销商现在全都不做库存了,全部压在你这边,压力很大。”他带我参观的时候,我发现整个工厂里面最大面积的地方就是成品仓库。没有仓库行不行?如果没有,需要等几天赶工出来,第二天“单”就被别人接了。
老板的口号说要做百年老店,我建议他,可以从网上搜索资料看一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以加工为主的企业能做百年的。
老板告诉我富士康也是加工的,我说富士康是加工的没错,但是他拥有苹果电脑的股份,你的客户里面你有股份吗?明年不给你加工单子做了,这么一大堆的加工土地、这么多的劳动力怎么解决?
现实的情形就是这么残酷,高质量、低价格、短货期。我做过很多的客户,一年做十几亿,100%是帮别人加工的。你要说我不做出口,做内销,也面临重重困难,没技术、没品牌,根本竞争不过国外的品牌。
基于经营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强化管理,以提升产品附加价值的重要性,以人为本口号被反复提出。这一方面,很庆幸不少的中国企业意识到了,一些企业改善了管理,在经营方面小有成效。
C企业是我的客户。当时的企业不过200人,和许多国外的著名品牌争市场,处境非常艰辛。老板找到我的时候说,“中国只剩下我这一家做光电检测仪器的,其他全部是德国、日本的,如果我这家企业倒闭的话,中国就没有这个产品了。我希望借助于你们顾问公司的智慧,把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上去。”
项目结束一年多后,通过相关媒体得知,他们的产品和市场大有起色,“神六飞船”、“三峡大坝”等国家尖端工程都用上了这家企业的检测仪器,把“尼康”等一些国外品牌打下去了。同时,由于这家企业的崛起,在中国市场上销售的同类国外产品的价格被迫下降了近300%,而由这家企业生产的同类中国产品价格却上升了180%,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这些事例告诉我们,中国企业面临严峻的市场考验,谁能率先找到为推动企业生产力做出贡献的人,谁就能最终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下一篇:胡八一:得人才者得天下--中国企业的不同宿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局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局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