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贤龙:中国营销要争夺品牌领地话语权

  我在随风飘007《我对“品牌与销量”的一点看法》文章后留言:销量的累积不一定等于品牌,这个观点的表述形式不错,可以与“先做销量不做品牌”相补充。好!但是,品牌却一定是产品销量(及累积)的剩余。刘春雄老师在此观点后留言:这个观点好。精彩!

  春雄老师随即发表了《中国以外无此怪事》,看来中国营销需要超越“表态与站队”,到了推动这次炒剩饭的讨论向更新领域前进的时候。

  关于“销量与品牌对决”这个延续十多年的争论话题,在营销界或者说以销售与市场、第一营销网为阵地的讨论,已经形成了先销量后品牌的压倒性结论,这个结论无疑是符合中国绝大多数企业的营销实际的。

  但是,在另外一个阵地,以黄金资源招标会(央视+卫视)、广告杂志、新媒体(梅花网等)、4A公司的圈子里,品牌依然是一个现实的生意与基本话语背景。在那个圈子里,没有品牌是不会有销量的。

  中国营销界关于品牌的认知,在营销派与媒体派之间,始终是一幅对峙的格局。这种对峙说明存在某种观念上的分歧,这种分歧值得关注。如果不能解决这种分歧,“要销量还是要品牌”这类无谓的争论,还会不断地呈现。

  之所以说这个争论是“无谓”,基于以下事实:其一,以金焕民、刘春雄代表的中国式营销,早已清晰阐述了先有销量、再发展品牌的基本规则与演化路径;其二,并没有任何一家4A公司提出做品牌不顾销量的观点,从奥格威、李奥贝纳到里夫斯,无不将创意、广告的目标直指促进销量。

  因此,从两派的核心论点看,要销量还是要品牌确实是个奇怪的中国式选择题。为何会出现这个本不应提出的奇怪选择题呢?根子不在西方经典品牌观点的错误,而是中国的徒子徒孙们在曲解品牌理论,为自己忽悠企业的生意服务。

  这门中国式品牌忽悠生意的话语逻辑是:

  1、没有品牌没有销量,或有品牌,销量才会爆炸式增长----听起来是个美妙的情境,实际是个假设性前提。

  2、没有传播就没有品牌,营销就是传播(舒尔茨语)----也没错,品牌之品就是三个口,即众口所成,只有自己知道的品牌哪能叫品牌呢?

  3、传播的最好方式就是做广告、聚焦强势媒体、强势媒体的性价比最高(叶茂中语)----央视、卫视每年一堆体现“品牌的力量”上榜品牌,听起来也不错。

  4、要让传播效果最大化(一颗手榴弹要扔到火药库里—叶茂中语),不仅要投放强势媒体的黄金时段,而且要启用当红明星做代言人,一线明星比二三线更物有所值----这个逻辑依然是成立的,二三线明星尤其是半过气明星对品牌效果确实不大,失败案例俯拾即是。

  5、当然不能失去广告最核心的:突破思维与视觉的创意表现(平面设计、TVC、微电影等)----也是,随便一个代言人要花500万元,广告费要花3、5千万,创意、广告片制作不花35百万,岂不是西装革履配了个破烂领带?

  6、为了将品牌传播效果最大化,还要进行整合营销传播(IMC、360度品牌传播),所有的媒体都呈现同一种形象、同一种声音----阿弥陀佛,大功告成,等着在各媒体、品牌实验室的“品牌TOP500”榜单中看到自己的LOGO吧。

  这是一个多么激动人心的品牌大跃进图景!但究竟有多少品牌在这个逻辑里崛起又没有倒下,十年央视标王的“城头变幻大王旗”已经充分说明了问题。

  于是,中国营销人发出了做销量不做品牌的强烈反拨之声,并将上述“大鸣大放式”品牌话语逻辑的斥之为“左派幼稚病”。金焕民、刘春雄更在近年里完善了从做销量到做品牌的路径及理论,参见金、刘四部系统著作《中国式营销》、《销量为王》、《持续增长》、《让增长改变命运》----按说,关于要品牌还是要销量的认识,应该有一个客观、理性、正确的认知了,这个剩饭还在以各种形式翻炒,莫非中国企业真的到了更新品牌观念的富而思进阶段?

  一边是传播派的利用媒体平台的巨大喧哗,一边是中国式营销的激动反拨。媒体派看中国式营销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武夫风格,无非是唯利是图的暴发户,缺乏文化素养与战略境界;营销派看媒体派的路数,是整死的企业比救活的多(本土居多、跨国企业也不少),杀人不用刀,一将功成万骨枯。

  过去的情况是,媒体派借势4A公司创始大师的思想占据着品牌理论的高地,中国营销派处于反抗、辩护的境地;现在及未来的情况,到了中国营销派用更加宏观的视野、客观的研究、并整合最新的营销工具(电商、社交媒体等),用企业本体的创新品牌理论,去影响媒体派乃至4A派观点的时候。

  从“世界是平的”的角度,中国营销与西方企业及4A公司已经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更重要的是,中国营销将以解决“前所未见的中国市场问题”的实践,改写世界营销思想、方法与理论的新版图。中国营销界要争夺在品牌理论领地的话语权!

  由此而论,这场炒剩饭争论的新课题就极具意义:品牌应该如何做?中国企业如何从弱到强地建立高价值品牌?而不是做品牌还是做销量的路径选择。客观地看,对这个课题,中国营销派并不如对“销量”(即中国制造、中国新商业的崛起)这个课题有更深入的阐释。

  也有观点认为销量、品牌、产品、渠道等都是屁,只要盈利就是真。话是说的痛快,但盈利之果如何而来呢?对这种潜含反智、鼓励无知的论点,还是警惕慎言为好。

  佛法云,愚者执果,智者循因。执果求果,多不可得,反受果业执着之累;循因求果,才能解因变果,改变原来之命运(业报)。

  从现有的品牌知识(包括专业书籍、文章)看,营销派对品牌这个课题,可以概括为:道已明,法未立,术未优。被归入本土营销派里的诸君,对如何做品牌,都还没有精细化、专业化、整合化的阐述,这种深入阐释应该包括:明道、辩法、优术。

  目前的品牌理论与建立路径,还是以4A公司为主导,以企业、市场、营销为视角的品牌成长路径与理论,是欠缺的,这是进入21世纪后罗兰贝格(RolandBerger)、波士顿(BCG)等跨国管理咨询公司开始进入品牌战略咨询业务的原因----这说明,一种基于企业的完整品牌理论体系,不仅中国营销界,即使西方商界,都是欠缺的。

  期望中国营销界对于品牌这样的重大课题,应该象过去20年探索销量成长规律一样,为中国企业的未来,做出更深入的探索与研究。这样或许才能将营销派与媒体派的品牌观念贯通融合,才是中国企业品牌认知水位的提高。不仅让企业少受蛊惑式品牌论点的忽悠,让中国外脑界不仅明品牌建立之道,更以品牌运作的良法优术实实在在帮助中国企业建立高价值品牌。

  希望本次炒剩饭的争论,不要再停留于要做销量还是要做品牌的二选一表态与辩护,而是能够开启在当今世界(产业链、中国企业的跨国化等)及市场(电商商务、微博时代等)背景下,中国企业品牌如何创建的深入研究与讨论。

  这样的争论与讨论,于企业甚幸,于营销外脑界甚幸,于营销人的认知成长亦甚幸。

上一篇:夏虫不可以语于冰----品牌无知“害死猫”
下一篇:史贤龙:品牌的简单与复杂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局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局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