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为明:落实不到个人责任的决议全是扯谈
决胜管理研究院
决胜家具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李为明
很多年前,那时电脑还不十分普及,我在一家显示器厂工作,对于显示器那时是显像管式的,在仓库,有14吋、15吋、17吋、19吋、21吋的,每种型号各有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废品,每种型号还有不同的出厂商品牌,有东芝的、松下的、中华的、福日的等各种各样,如果用电脑做账,这不过小菜一碟,但当时用手工做账,要清理库存,可就不是一件易事。
总经理需要库存数据,找来资材课长,资材课长拿着鸡毛当令箭,向仓管员要了一份数据,但总经理说,这份数据好象不大对,需要重新盘点。
资材课长拿着这份数据,再到仓管员处,他并没有去仓库,而是坐在仓库办公室,大家发了一通牢骚,面对如山的库存,仓管员短时间内也无能为力,他将那些数据随手修改了一下,资材课长就又拿着到总经理那儿邀功去了。
我亲眼目睹了这一切,深感管理的深奥。特别是在中国,强调做人为官的技巧,真正做事的功力不需五分之一,做事的是基层的人员,得赏的是上级。
碰上这种不务实、不能沉入实际的管理人员或官员,就是上面再严厉的法律,再多的监督也是枉然,不管你上面打多响的雷,下多大的雨,指令到此为止,上面的能量全被层层级别的官员象滤网一样过滤掉了,所以真正到达下面的要求,或者力度十分微弱,或者完全变了样,或者过头得基层怨声载道。
随便哪一家工厂,开再多的会,罚再多的款,念再多的品质经,这些会议精神是否有传达下去?是否经常传达?措施是否清楚地订明?是否清楚的订明实施人员,需要的条件资源?是否清晰地订明奖罚细则?是否有人照着这细则走一遍,以确认是否切实可行或需要修订?员工在执行时需要的支持和鼓励足够吗?做得好的人是否有人及时发现,做不好的人是否也能及时发现?管理人员有与员工一起参与实施,以确认更好的方法,及上报的成绩是属实吗?每一项具体的指令不但分配到部门,还能分配到组、班、及每个人的每一天吗?
如果不能切实地落实到每一个人每一天的工作上,我敢打赌,这事基本上就又要落空,待到检查工作时,班长会写一份报告,作一番修饰,报喜不报忧,或不好面淡淡带过上交;到了组长那儿,他再作一番修饰,报喜不报忧,或不好面淡淡带过上交;到了部门经理处,再作一番修饰,报喜不报忧,再将不好面淡淡带过上交;在下面本一份写着有7处不好的报告,一级一级上来,到了老总那儿,可能就只有0.5处不好,其余形势一片大好了。
而如果最后东窗事故,那么大家能盖则盖,能瞒则瞒,实在瞒不下去,本来死了30人,初级报告会写死10人,一级一级上来,最后变成,只有一人受了皮肉伤,擦点万花油即可。
在一家客户的包装部门,在品质抽查时,对于产品有少量碰伤、灰尘的缺陷总是不能杜绝,厂长将部门经理、主管叫来开了一次又一次的会,骂了一次又一次。这次我们抽查时,又是如此,我给他们支了一招,就是他们主管每天每个工人的包装产品抽查2件,将碰伤和灰尘的不良记下来,并公布于墙上,形成柱形图,我要看一月下来,到底是哪一个工人的不良最多,将之落实到一个具体的人上,不能总是叫大家一起来挨顿骂就完事,必须要找出问题最多的那个人,最粗心大意的那个人,第二个人,再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如此一来,问题由难以捉摸变成了可视化,大家好象看得见摸得着了,并且,谁做得最好,谁做得最不好,也作了清楚的排名,要帮助的,从最弱的那人开始,大家要学的,是最好的那人,如果坚持几月一年下来,效果就会很好,因为产生不良的源头得到了控制和改善。
下一篇:李为明:我如何砍掉生管部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局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局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