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青杨:改革才是既得利益者的唯一出路

  为什么今天中国改革变得困难了呢?有经济学家认为,一个社会如果稳定得久了,就会产生既得利益集团,他们从现存体制中取得最大的自我利益,反对和阻碍进一步改革。应当说现在的改革局面要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好得多,但为什么改革反而停滞不前?社会改革必然需要很大的财力,然而中国面临的问题不是缺钱,而是钱用不到社会改革上去。为什么?一句话,既得利益主导改革,他们不想把钱用到有利于社会大多数,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社会政策上去。

  谁是既得利益者?谁在阻止改革深入进行?有人会说:首选公务员当然是既得利益者。不可否认整体上公务员享受着某种特权,像医疗、像退休金,还有各种隐形的什么色的收入。不过,你要说普通公务员有多大权力,普通公务员会说:权力又不在他们手上,权力在官员的手上。官员会说上面还有更大的官员,乡上会推到县上,县上然后推到市上,然后延续到省里,反正就是从地方到中央,中央也会苦闷,因为中央的政策,地方并不真正的执行,如果按照政府媒体说的那样,中央的政策能够在地方真正实现,问题似乎会好很多。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推来说去,我们不知道,到底谁在阻挡改革?

  谁是既得利益者?

  我们往往区分不出既得利益者与公众。因为“相对剥夺感”的存在,无人承认自己从属于利益集团的一类或一部分。权力寻租和权贵掠夺普遍存在,社会在追逐财富上缺少共同遵守的规则,所以贫富差距拉得很大,只有很小一部分人才能通过灰色途径:权力腐败、关系网、购买权力等等,成为“既得利益者”。而这种“既得利益者”的身份是封闭的,少数人成为得益者,大多数人心中是“相对剥夺感”和“实在剥夺感”,这将意味着:你所得乃我所失”。

  就如同摊贩认为城管是既得利益者,城管认为当官的才是。科长觉得处长才是既得利益者,处长觉得局长才是。农民工觉得市民是既得利益者,市民觉得有钱人才是。有人自认“小资”、“白领”、“知识分子”、“公务员”、“创业家”、“打工仔”、“美女作家”、“富二代”、“作女”,甚至有人自认“黑社会”,但极少人自认是“既得利益者”。

  所谓既得利益者,就是先上车的人不想再让别人上车。有一种简单比喻,中国历史上是“两暴文化”:一个叫暴君,一个叫暴民,轮流坐庄。暴君对大众压榨得太厉害,原来的顺民就成了暴民,揭竿而起,取而代之。暴民掌权后不消多久,自己也成为暴君。于是,就形成了“暴君压迫—暴民起义—新暴君诞生”的循环。这种“打倒皇帝做皇帝”的历史在中国重复了几千年。

  既得利益者幸福吗?

  但丁的《神曲》有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重世界。现实中人多是互相错看的:你见人有权有钱生活悠闲,其实他内心焦灼身处炼狱;你见人艰难困苦人在囧途,其实他满怀希望内心光亮;你见衣着简朴言行端正,其实他多行不义惶惶不安。《国际先驱导报》曾有一期调查很有意思:实际上的既得利益者也不快乐,甚至表现出集体性的郁闷,具体表现为:政治精英为人际焦虑症困扰,商界精英身心疲惫,文化精英累于喧哗。

  中国的既得利益阶层中的一些人,由于本身的财富地位的获得,就是通过一些非正常的手段而来,所以也就更难以有心安理得之感,另一方面,他们也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经营自己的关系网,自然就身心非常疲惫。另外,这一代脱胎于前30年改革的既得利益者,他们中很多人的财富并非通过合法规则取得,那么未来是否能守住财富?预期的不稳定自然带来集体性的郁闷。而那些通过规则合法取得财富的既得利益者,也因为规则的不健全,对未来并无把握,此所谓无恒产者无恒心也。

  当今中国人须自问,无论精英或草根,这份日子还能不能过下去。没有均富与平权,包容与兼容,谁在中国都不会有好日子过。一个基本的常识是,只有一个健全的规则,才能给人带来稳定的预期;而只有一个稳定的预期,才能给一个人带来恒久的幸福感。而意外得到一笔横财,虽然会带来幸福感,但这种感觉不会持久;而规则则能让人通过预期把握未来,能把握未来的快感才是持久的快感。

  精英阶层的不幸福,大部分是不正常社会心态造成的。中国过快的发展速度和精英阶层的财富积累速度,让许多人心态失衡,不愿意踏踏实实赚钱,踏踏实实生活,而急于实现个人的成功。无论你如何苦练成功学,如何大喝心灵鸡汤,都不能让焦躁不安的心灵安分。无论你是好日子是坏日子,社会整体心态需要调整过来。

  改革才是既得利益者的唯一出路

  纵览中外历史风云,不难得出这样的评判:如果不能有效地制约权力、驾驭资本和遏制社会溃败,致使国家大局陷于困境甚或危地,既得利益者岂能有好日子过?改革30年带来了好处,反正沾边的都是既得利益者。所以富者越来越富,穷者越来越穷;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但富人的财富可以继续累加,穷人的贫困却不应继续世袭。两者之间的唯一的出路是,共生,和解。

  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就是从新洗牌,既是从新开始,而且是引入了“竞争”机制,并且是实行了“市场”运作。而要推动进一步的改革,逻辑只有一个,就是向社会再开放。只有一个开放社会才能克服既得利益的阻力。一个持续开放的社会才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如果不开放,无论是对既得利益还是非既得利益来说,都不是最优选择。

  相反,“上车后不想停车再上人”的既得利益者人格,不能确保既得利益,反而会车毁人亡。历史上无数次的事件证明,既得利益者,总会设置种种障碍,防止后来者重复他们的路子,获得相通的利益或取而代之。但历史上无数的事实也证明,这些既得利益者是无法将所有的路子都堵死,一旦有一疏忽,都将成为他们的致命一击。(文/风青杨)

上一篇:风青杨:教你认识一个真正的马云
下一篇:风青杨:中国式“语言腐败”与“文字游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局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局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