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绍龙:解密中国企业的“加班依赖症”

       在法定概念中,加班是指“标准工作时间”之外的上班时间。而在管理实践中,“加班”实际上就是民企的专利,更是中国企业的一种生存常态。了解中国企业生存现状的人似乎都知道——大多的中国企业几乎是没有“标准工作时间”这个概念的,每月休两天的工厂不在少数,每月能休四天就已经是奢侈了,每天加班4小时早已是常态,有些甚至会更多,至于双休,那就当做水中月亮吧!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本来完全可以在八小时之内完成的工作,都被拖到“加班时间”才能完成,本来可以在正常工作日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因为有了加班的依赖而被故意拖延。“只有加班才能完成任务,只有晚上才能做得出产量”——一位民企老板曾经这样对我描述他的企业现状,在他的企业里,加班是一种共识,不加班大家反而不习惯。其实,在很多的民企里,是没有效率这个概念的——老板看到岗位随时有人就高兴,员工就慢慢磨洋工,拖延已经成为普遍的习惯,大部分的人都像螃蟹一样接受了“加班也是上班”的事实,大量优秀的人才因为害怕加班而流失,到今天,新生代的年轻人几乎“闻厂色变”——企业自己断掉了自己的人力资源通道。从而形成了一种“越加班越低效、越低效越加班”及“越没人约加班、越加班就越没人”的恶性循环。     
 
       很多人简单地把民企这种“加班依赖症”归纳于是企业主“不用支付加班费”,其实不然。当然,中国企业员工不敢索要加班费也是一个尽人皆知的事实,因为他们自己也知道,每天的按部就班的劳动付出根本就不值得再去索要加班费,此外,一份长期稳定的职业远远比那些虚无缥缈的加班工资重要得多。所以,民企产生“加班依赖症”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内部管理的混乱和落后,这种混乱和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没有计划。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没有计划就一定无法管理。在加班多的企业里,几乎所有管理者都不重视计划,更不懂怎样设立目标和进行任务分解,走到哪算到哪,完成多少是多少。所以,在民营企业里,营销部最怕的不是客户不讲理,而是生产部无法准时出货。因为没有计划缺乏目标,过程自然也是粗放不堪,出了问题再去头痛医头。所谓的大部分的管理行为都是在四处救火,效率被人为忽略。
 
       二是缺乏标准。企业的高效率一定来自内部高度标准化、规范化的运作,所以,在企业里,制定人、事、物的基本标准,让全体人员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实施作业,就是高效的必然保证。然而,在中国企业里,真正建立各项标准的可能不到10%,很多企业连最基本产品标准、材料标准都没有,一群人都去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事,一点点问题也都会让一群人聚在一起吵上半天,反正时间不值钱,白天完了还有晚上,根本没有时间和效率概念。
 
       三是不会培训。在现代组织中,管理就是聚集众人力量成就事业,所以,培训好下属也就成为管理者的必要职能,但是,在中国企业里,大部分的管理者都只是技术能手,都只有做事的技术而缺乏带领团队的能力,培训下属自然也是一种臆想了。所以,团队绩效根本就无法发挥,最后,加班、延长劳动时间也就成为提升绩效的唯一手段。
 
       四是没有考核。考核的作用是激励。但是因为没有计划、缺乏标准,考核自然就是痴人说梦了。没有考核,调薪奖励等自然也是无法操作,绩效也无法体现,于是,每个人都只好每天都装得很忙,“自愿”延长劳动时间也就成了他们对企业表达忠诚的唯一手段。

       加班多的企业管理必定乱。所以,中国企业要解决加班多问题,要防止恶性循环,还必须在上述问题中寻找答案。企业就必须改变传统管理思维,切切实实地解决上面四个问题,规范内部管理。可以说,以上四个问题只要解决了,效率肯定能提升,工作时间自然也就能缩短。“加班依赖症”自然就会成为昨日黄花!

 
上一篇:姚绍龙:中国企业治理之殇——治未病还是动手术
下一篇:姚绍龙:HR管理者最缺乏的是营销意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局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局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