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宏斌的新麻烦:融创履被国际评级机构下调评级
惠誉在7月12日将融创的评级下调至“BB-”,并列入负面观察名单。标普也下调了融创的评级,并列入负面信用观察名单。穆迪一直以来对融创维持负面展望,并未在交易后做调整。
当7月19日交易最终确定时,惠誉将融创从负面观察名单中移除。万达之后,融创已成为国际评级机构的重点关注对象。
11月1日,惠誉发布消息,将融创中国的高级无担保评级和已发行的美元债评级均从“BB-”下调至“B+”,此外,融创的长期外币发行人违约评级仍维持“BB-”,但给予了负面展望。
“BB-”已是垃圾级,再下调至“B+”则意味着融创的融资环境进一步恶化。
融创评级下滑,跟融创这一年来的动作有直接关系。
先是438.44亿元吃下万达13个文旅项目,然后150亿投资乐视。特别是吃下万达资产包这笔交易让外界对融创的资金杠杆产生疑虑,不仅被国际评级机构给盯上了,国内的银行业也开始梳理融创的融资情况。至于投资乐视的150亿,融创半年报显示已经亏损了39亿多。
惠誉给出的理由是融创2017年整体杠杆率偏高,虽然下半年不再买地,但高负债的整体状况不会出现明显改善。
房地产公司一直都是借新还旧,只要销售和融资环境正常,这个链条基本上不会有问题。但现在,他们正是担心中国房企的这个玩法越来越难以继续,因为房地产销售减缓,资金监管力度空前。
评级结果非常受国际投资人的认可,他们没有那个心思去挨个了解发债人的经营和信用状况,评级机构替他们完成了,直接采纳即可。评级降低后,融创要想继续吸引国际投资人,就必须上调债券的收益率,发债的成本自然要增加。
评级机构下调评级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举个例子,一家AAA级(顶级)评级的房企去发美元债,5%的收益率就可以全部卖光。但如过一家B-级(垃圾级)的房企去发美元债,7%的收益率都不一定有投资人去买。
在当下,国际债券是大房企重要的融资渠道,一旦这条渠道被搅乱,房企有可能因为现金流而倒下。所以孙宏斌对国际评级机构下调融创评级的行为十分恼火。他在今年7月份曾表示:“这些评级机构远在国外,他们不看我们项目,也不买我们房子,凭什么给我们评级,下调评级是很荒唐的事情。”
不过融创当前的境遇要比万达好得多。
首先融创的老板孙宏斌当年就是因为现金流而栽了大跟头,这种事应该不允许再发生了。其次,相比万达商业A股上市遥遥无期,融创目前仍然在H股上市,虽然没有A股的高市值,但总算有一个不错的融资平台。第三,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融创专注于地产业务,没有触碰到一些红线,整体资金链条的外部压力并不大。
从这个角度来讲,国际机构的评级,算是一个提醒,房地产进入新时期,高负债的打法必须要改变了。
下一篇:地产界“隐秘霸主”接盘万达资产,大佬的江湖逻辑是什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局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局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